讀者來信(20131128)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解救小城孩子的孤獨
回應“六親不認,粉身碎骨”
2013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文化
龍應臺談到“公民文化權徹底的落實”,資源分配要考慮到弱勢人群,讓我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雖說“平等”的文化權在當下很難實現,但只要有心,我們多少能出一點力吧——比如,在“解救”小城孩子的孤獨方面。
我從陜南縣城到西安讀高中時,很羨慕西安的同學能去離家近的圖書館看書,能去興趣班學習。當時我們紫陽縣唯一的圖書館設在文化局的辦公樓中,僅在白天開放,圖書不多。只有幾個大學生放假回家才會開“興趣班”。小學、初中時,男生熱衷于在巷子里聚集打架,女生總在街頭閑逛。如今,家鄉的圖書館已搬到街邊的顯眼處,也在晚間開放,來圖書館的孩子明顯增多。但至多擠二十人的閱覽室尚顯狹小,館內藏書多是一些舊書。若圖書館能擴大,好書增多;若縣里的楹聯、書畫協會也能對小孩開放,在平時開展有小孩參與的活動;若文化局除了組織廣場舞比賽、各單位合唱比賽,還能為孩子組織文體活動……果真如此,他們還會孤獨地在街上游蕩嗎?
廣州?張雨?中山大學研一
清風明月,長宜子孫
回應“非得‘先污染后治理’?”
2013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自由談
青海是中華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都是少有的“人間凈土”,但這里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的矛盾也很突出。我縣幾處關停砂場的植被恢復工作進展緩慢,令縣領導們頭疼。虧得有權威聲音及時傳來,將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這下可好,大家都不必再為GDP排位糾結了。從今往后,只怕以砸子孫飯碗的方式去發展經濟的地方官員會少幾個,看誰還敢大剌剌地說“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污染遍地”?
據雅好書畫的友人告知,在漢代的銅鏡、玉璧與磚銘上,常見“宜子孫”或是“長宜子孫”的文字;明代嘉興大藏家項元汴就有一枚“宜子孫”的收藏印,表示那是傳家之寶,寄寓子子孫孫都蒙其惠澤之意。其實,環保工作也是“長宜子孫”的。試想,真要污染遍地,又有誰能安享“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到那時候,連風都不再是清的,月也不再是明的,再多的GDP又有何用?做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蠢事,我們自己也將無路可走!
青海稱多?陳會文?縣委常委
母女都想生二胎咋辦
關于“單獨二胎”政策,網上流傳這樣的段子:42歲的媽媽和21歲的女兒都是獨生女,她們的老公都不是獨生子,故母女均可生二胎。如果媽媽生育二胎在先、女兒在后則違反“單獨二胎”政策,如果女兒生育二胎在先、媽媽在后則不違反。于是將會看見外甥牽著小舅、小姨出去買糖吃。
面對這種極端可能性,法律要有所準備。當子女進入法定婚育階段,且可以享受“單獨”政策的時候,因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外部原因致使原本可以享受的生育權無法實現,我認為法律應當對子女進行救濟性保護。因此,建議在操作層面補充規定:夫妻一方滿18歲前為獨生子女的,即可以享受生二胎的政策。
上海?王波?法學博士
如果“50后”不被荒蕪
我們這些“50后”,在最需要知識營養時,“文革”驟然降臨。初夏的一夜過后,校園里貼滿了教師們互相攻訐的大字報。彭老師上吊自殺了,甘校長垂下了高貴的頭,老師們的臉都涂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霾。“批林批孔批周公”,“評水滸,批宋江”,“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貫穿了我們兩年的高中生活。高中畢業無就業之路,無大學可考。沒學到什么知識的我們變成了“知識青年”……俱往矣,今我來思,當初要不被荒蕪,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是游刃有余,而非今日的力不從心;一棵棵小樹苗不會在扭曲中成長,一棵棵參天大樹就可能傲然挺立;諾獎頒獎臺上我們或有其人,錢學森也不必追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我這里所言無非是過來人的牢騷話,但真心期盼后來人記取黑格爾的警示——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貴州?史開來?省教育廳處長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