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皮草=空想社會主義 滅不掉的皮草業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八年前為動物吶喊的口號人人皆知,八年后拒絕皮草卻非舉世公論。理想主義者考慮的是“皮之尚存”、“命如草芥”,物質主義者考慮的是“草將焉附”。國際皮草不斷接受拘束節節后退,中國皮草步步為營步入發展中大國。
責任編輯:袁蕾 蔣彬 實習生 蔡佳茵 龍健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八年前為動物吶喊的口號人人皆知,八年后拒絕皮草卻非舉世公論。理想主義者考慮的是“皮之尚存”、“命如草芥”,物質主義者考慮的是“草將焉附”。國際皮草不斷接受拘束節節后退,中國皮草步步為營步入發展中大國。在物質主義面前,零皮草,類乎空想社會主義……
看到那段視頻時,連張淑華都覺得殘忍得難以接受:浣熊被猛然擊暈在地,活剝了皮毛之后仍未死透,掙扎著扭動血肉模糊的腦袋,艱難回望了一眼自己裸露的身體,然后猝然倒地。
那是2005年3月,視頻由善待動物組織(PETA)拍攝于河北肅寧毛皮市場。張淑華時任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F在,她的身份是中國毛皮專業委員會主席。
當年看到這段視頻的,還有演員張譯。他從那雙眼睛里,看到的是納悶:“我的身體為什么要被人這樣分離?”那種納悶,讓張譯想起某年他和廖凡開車誤撞的一條狗,也讓他想起2003年左右他曾“特別不懂事”地看過一套伊拉克戰場視頻:槍殺、斬首、活體肢解……
那段時間,“活剝浣熊”、“拒絕皮草”的討論,鋪天蓋地地出現在網絡上、電視上、報紙上,張淑華焦頭爛額。
很快,張淑華發現這并不完全是件壞事——她很早就想在中國推廣標準化毛皮養殖,但是進展很慢。視頻引爆的民憤,卻瞬間把這樁事促成了:2005年6月,國家林業局按照中國皮革協會的建議,頒布了《毛皮野生動物(獸類)馴養繁育利用技術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規定借鑒的,是歐美毛皮行業和動物保護組織三十多年交道里,逐漸形成的標準:皮草可以存在,但必須符合歐盟動物福利法規定。
張譯后來沒再買過皮草,家人、朋友要買,也會被他活生生按住,先看了那些剝毛皮的視頻再說——張譯老家在東北,那是一個不論多窮都得想辦法置辦一身皮草的地方。
但PETA和張譯們依然沒有贏得這場戰役。中國的皮草市場上的確再也見不著“活剝”了,可那一幕仍在隱秘之處發生;《小時代》上映,超過5億票房。片中顧里身上那套價值26萬的黃色皮草,引領著好幾百萬年輕人的消費觀。
“拒絕皮草”叫得再響,還是顯而易見地敗給了經濟邏輯:八年間,中國一晃成了全球最大毛皮動物養殖國、全球最大皮草加工國,以及全球最大皮草消費國。
動物保護組織不斷批評皮草業,促使皮草業不斷修改“游戲規則”,為產業“漂綠”。興起于1970 年代的動物解放運動,就曾讓歐洲的毛皮養殖業建起了一整套動物福利制度。圖為意大利名模伊莉莎貝塔·卡娜麗斯全裸出鏡,為善待動物組織(PETA)拍攝廣告:“我寧愿全裸,也不穿皮草。”
皮草為什么就等于富貴?
張淑華曾經帶著自己的團隊在北京大街上做調查,事實證明沒幾個年輕人樂意穿皮草,原因是:又貴,又老土,還傷害小動物。
但在東三省,皮草就是剛性需求:“就跟過去結婚要買四大件似的,有的地方沒有皮草就不能結婚。”張淑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紅樓夢》里,薛寶琴‘披裘踏雪折梅’。宮廷里,皇帝、大臣的帽子上,也用皮草做配飾。從中國文化里,大家就崇尚這個。覺得這是高貴的、是好的享受,所以一旦有了錢,市場就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不是只有中國人這么認為。盡管英格蘭幾乎是最早禁止毛皮養殖的國家,但英格蘭人也曾為皮草瘋狂。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英國皇室對皮草制品就青睞有加。上流社會受到皇室風潮影響,紳士們的衣服往往帶著皮草襯里,女士的大衣則永遠把皮草飾在裙邊、衣領和袖口。
到了1920、1930年代,因為明星們的示范,皮草也在英國普通人中流行起來。那時候,女人只要有了一筆能夠自己支配的財富,第一件事多半是給自己買一件皮草大衣。走在當時的英國街頭,每三個女人里必定有兩個穿著皮草。一些漫畫雜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