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人人都像孫湘隆也不現實”
在現在的制度下,指望人人都像孫湘隆這樣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僅僅靠個人的覺悟來防止腐敗、抵御腐敗,那肯定是不行的。舊的體制上的障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楊敏之,中國監察學會原副會長,湖南省前紀委書記,1988年到1998年主政湖南反腐工作。因膽識過人,在全國紀委系統具有極高知名度。本報特邀請楊敏之點評孫湘隆的作為。
湘隆的事情我聽說了,包括他下面的陳正民被曾錦春“雙規”的事我也聽說了。
我曾經說過,在一個地方,一般是市委書記說了算,在當時的體制下,對李大倫是沒辦法監督的。誰敢監督比自己官大的人?誰敢監督管自己的人?誰又敢堅持原則不唯上?很多腐敗案的當事人都是一把手,李大倫在郴州可以稱王,這個教訓是很深刻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孫湘隆真的憑自己的原則性和一身正氣頂住了壓力,那真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話說回來,在現在的制度下,指望人人都像孫湘隆這樣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僅僅靠個人的覺悟來防止腐敗、抵御腐敗,那肯定是不行的。舊的體制上的障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我認為這里至少有四個結:
第一個是權力越位。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說過,“反腐敗首先還得從制度上入手。因為造成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權力過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睓嗔]有邊界是最大的禍害,而我們的權力之間沒有邊界或邊界模糊。這種權力過分集中的體制,必然給尋租活動提供土壤和空間。
第二個是反腐敗的主體錯位。除了必須依靠黨的自律以外,還應該讓人民也成為反腐敗的主體,也就是黨要喚醒人民反腐敗。溫家寶總理說,反腐敗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減少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加強人民對政府的監督”。
第三個是監督缺位。從縱向上講,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建立健全了各種監督機構,從表面上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監督體制,但是從結果上看,往往只有自上而下的監督,而無自下而上的監督。
第四個是教育失靈。從這幾年的事實大家可以看到,教育不可謂不多,但腐敗蔓延的勢頭卻并沒得到遏制。這說明,反腐敗教育雖然重要,但教育只能影響人們的選擇,而不能決定人們的選擇。當體制、機制、制度給人們留下較多的作惡空間時,教育必然失靈。這是人性使然。你提倡什么并不重要,而制度的導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跑官要官買官能夠得手,就會有人去跑、去要、去買;如果講假話,搞政績工程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就會有人去做;如果“一把手”說了算,就會有人在一把手面前卑躬屈膝,溜須拍馬,等等。但是有的人看不到這些,他們老是迷信空洞的說教,甚至不惜浪費巨大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