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殺戮的艱難(13)
受害經驗應當被正視、社會應給予支持、國家應提供資源,這些都不應該打折扣。但這個支持系統千萬不能忘記它的終極目標,通過扶持陪伴著,知道這個人有一天會掙脫受害經驗施予他的恐怖,繼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進,而且身手不凡。如同尼采說的:“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blockquote>殺戮的艱難(十三)從“受害者”到“反抗者”
前一陣子死刑爭議卷起千堆雪,被害人保護制度也連帶成為大眾的目光焦點;隨著重啟執行、廢死議題降溫,竟然沒有人再談被害人保護制度了。
“被害人”“保護”制度,這個詞匯大家都用,加以沿用似乎很自然,為了溝通方便,似乎也不得不用。但是這些詞匯背后,藏著很值得探討質疑的一些既定想法。一九九四年因著一連串校園性騷擾案的爆發,婦女團體舉辦“反性騷擾大游行”,在行經新生南路、金華街口時,我們停下來,在那里悼念因為性暴力而死亡的女人。我們拉起白布條,寫的不是“性暴力受害地點&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