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法庭”:網絡案件,網民裁決

仿照現實司法體系設立的“微博法庭”運行一年半,事實證明,網民能夠實現良好的自我管理,既讓造謠傳謠者得到了懲處,防止他們違法犯罪,盡可能減少公權力的直接介入,也保障了網絡空間的自由和活躍,達到各方共贏的效果。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張維

“微博法庭”引入英美的陪審團制度,“法官”通過投票作出裁決。不過,有的案子只能由“首席大法官”那就是微博小秘書來管。 (何籽/圖)

編者按:改善網絡空間環境,不能單純依賴行政和刑罰這樣的“硬手段”。仿照現實司法體系設立的“微博法庭”運行一年半,事實證明,網民能夠實現良好的自我管理,既讓造謠傳謠者得到了懲處,防止他們違法犯罪,盡可能減少公權力的直接介入,也保障了網絡空間的自由和活躍,達到各方共贏的效果。當然,“微博法庭”對待網民與官方微博應一視同仁,才能強化自身的公信力。

“立法”:既要維護秩序,也要保障自由,轉發微博的用戶不會被罰。

“法官”:和當事人雙方互粉的被系統自動過濾,看不見雙方支持人數。

“庭審”:從舉證到判定,全程直播,人人都可以“旁聽”。

“判罰”:“處罰一般都從輕”,先警告。

“例外”:危害信息不經審理,小秘書直接刪除。

網頁上藍橙兩色代表“原告”和“被告”,鼠標是“法槌”,只需移向判定按鈕輕輕一點,便分出勝負。

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一個虛擬的網上法庭,參照現實的司法體系設計;五千多名從微博網友中招募的委員作為“法官”,負責“審判”發生在微博上的用戶糾紛和不實信息“案件”。

這里無需旁聽證,審理過程公開進行,懲罰手段僅限于用戶的微博使用權限:扣除信用積分、禁言,最嚴厲的是銷號。

自2012年5月28日上線,“微博法庭”在一年半時間內裁決了33萬余“案件”,平均每三分鐘判定一宗。

多名資深法律人士肯定將自我管理引入到微博空間的做法:培養網民規則意識,保障網絡言論自由。

“這是一個運用網絡民主,實現用戶自我管理的平臺。”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項目負責人胡亞東說,“微博法庭”將幫助微博建立規則和秩序。

不過,“微博法庭”僅管轄一部分網絡“案件”,無權處理剛性的內容審查。

“微博憲法”:言論自由的邊界

不能放任亂象,也不能都管死了。

讓網民自己來管微博的想法萌生于2012年初,原因很簡單:站方管不過來,也管不好。

當時新浪微博的用戶數量接近3億,這個中國最大的輿論平臺,不僅面臨用戶壓力,相關部門也不滿意,領導要求“微博網站加強信息發布管理”,中央媒體批評微博是“謠言集散地”。

最多時僅9名員工的“微博辟謠小組”不堪重負。“小組每天只能判定三到五條可疑信息,而面對的卻是數千條舉報。”胡亞東說。從后臺直接刪帖的做法,也一直招致網民的反彈。

誰來管?怎么管?以互聯網從業者們的經驗,自律是頗有效的管理手段。仿照現實司法體系,構建“微博法庭”的設想很快被采納,“因為操作起來方便。”胡亞東說。

首先是“立法”。以產品設計者和代碼工程師為主的團隊必須在短時間內惡補法律知識。“中外司法制度的資料都要翻閱,借鑒其中立案、舉證、辯護、裁定、執行的程序。”他們了解陪審團制度的辦法,是觀看美國經典法律電影《十二怒漢》。

團隊還聘請部分熟悉互聯網的法律界人士和傳播學者作為專家顧問,包括律師陳旭和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志安等8人。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是中途加入“立法”團隊的。他長期研究網絡侵權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