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聯名信的意外風波 尋找61位 “挺轉”院士

61名院士聯名上書,呼吁國家支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當然也包括水稻”,引發熱議。但事發一月有余,沒有院士愿意談及此信,信的內容也始終是謎。院士閉門上書,民間口誅筆伐,“反轉派”的質疑包括很多轉基因研究者都在種業公司任職。至今我國沒有公布任何轉基因品種的安全評價過程。這或許是質疑難消的主要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何籽/圖)

61名院士聯名上書,呼吁國家支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引發熱議。但事發一月有余,沒有院士愿意談及此信,信的內容也始終是謎。

信息未明,對峙已出,這一直是轉基因爭議中的惡性循環,院士閉門上書,民間口誅筆伐,始終缺乏良性透明的交流氛圍。這正是南方周末去執意尋找聯名信的初衷。

“今天不談信”

談“信”色變。

“你問我有沒有在聯名信上簽名,還問哪些院士簽了名,就像組織部門來調查一樣。”一位院士拒絕談信。

“今天不談信!”南方周末記者數日來聯系了十幾名研究領域與轉基因相關的院士,幾乎都遭謹慎拒絕。

這是一封由61名院士聯署簽名寫給國家領導的信,最早曝光于2013年10月19日舉辦的“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上,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當時透露,信中呼吁國家支持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

院士上書時常有,61位聯名卻罕見。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廣泛關注。水稻是中國的主糧,圍繞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爭議,更是持續多年。

一貫主張謹慎推動轉基因技術商業化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佟屏亞為此在博客里發文《忠言敬告張啟發——兼致上書的另60位院士》。他認為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論證是嚴肅的科學問題,“若采取興師動眾群體上書方式造聲勢玩噱頭達到此目的,這就成為一種群體性要挾的‘政治行為’了”。

反轉陣營針對聯名院士們的“口誅筆伐”已經白熱化。“轉基因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了。張啟發因為支持轉基因,而被人罵為賣國賊。所以大家都很謹慎。”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解釋。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建議南方周末記者聯系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但南方周末記者向農業部提交采訪函近一月,仍無回復。另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回復稱,轉基因最近炒作過火,建議冷靜下來。

張啟發也最終選擇了沉默,他的秘書說,“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如果要發布新的內容,也要通過華中農業大學的宣傳部門來發布。”

這位科學家的悲觀和急切在最近的一次受訪時袒露無遺:“2009年5月,在11年的爭取之后,我們研究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與Bt汕優63取得了國家所頒發的安全證書,當時我比較樂觀,但現在4年過去了,這兩張證書也將在明年失效,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不是更近,而是更遙遠了。”

原本是有利好消息的。就在聯名信曝光的第三天,10月21日,由農業部委托中國農業大學所作的轉基因大米的小型豬90天喂養試驗完成,中國農業大學一名教授宣布,轉BT基因抗蟲水稻與非轉基因大米對豬具有同樣的營養和安全性。次日,有媒體亦從農業部獲悉,農業部下一步將加大科普宣傳,為我國轉基因生物技術產業化應用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但這場90天的試驗連帶61名院士的聯名信,仍舊一出世,便陷入輿論的汪洋中。

并非專門針對水稻

聯名信寫于2013年7月,但至今沒有一位受訪的院士愿意提供信的文本。寥寥內容均來自張啟發院士當時的轉述:&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