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愛(節選)
宇宙實在是個復雜的東西,大如太空列宿,小至蜉蝣螻蟻,一切分裂與分解,一切繁殖與死亡,一切活動與變異,儼然都各有秩序,照固定計劃向一個目的進行。然而這種目的卻尚在活人思索觀念邊際以外,難于說明。人心復雜,似有過之無不及。然而目的卻顯然明白,即求生命永生。永生意義,或為精子游離而成子嗣延續,或憑不同材料產生文學藝術。似相異,實相同,同源于“愛”。
一個人過于愛有生一切時,必因為在一切有生中發現了“美”,亦即發現了“神”。必覺得那個光與色,形與線,即是代表一種最高的德性,使人樂于受它的統治,受它的處置。人類的智慧亦即由其影響而來。然而典雅詞令和華美儀表,與之相比都見得黯然無光,如細碎星點在朗月照耀下同樣情形。它或者是一個人,一件物,一種抽象符號的結集排比,令人都只能低首表示虔敬。正若如此一來,雖不會接近上帝,至少已經接近上帝造物。
這種美或由于上帝造物之手所產生,一片銅,一塊石頭,一把線,一組聲音,其物雖小,亦可以見世界之大,并見世界之全?;蚣丛煳?,最直接簡便那個“人”。流星閃電于天空剎那而逝,從此燭示一種無可形容的美麗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皺眉,無不同樣可以顯出那種圣境。一個人的手足毛發在此一閃即逝更縹緲的印象中,并印象溫習中,都無不可以見出造物者之手藝無比精巧。凡知道用各種感覺去捕捉住此美麗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中即終生不滅。屈原,曹植,李煜,曹雪芹,便是將這種光影用文字組成篇章,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幾個人;這些人寫成的作品,雖各不相同,所得啟示必古今如一,即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是也。
美固無所不在,凡屬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無不可見出其精巧處和完整處。生命之最高意義,即此種“神在生命中”的認識。惟宗教與金錢,或歸納,或消蝕,已令多數人生活下來逐漸都變成庸俗呆笨,了無趣味。這些人對于一切美物,美事,美行為,美觀念,無不漠然處之,毫無反應,于宗教雖若具有虔信,亦無助于宗教美的發展。與金錢雖若具有熱情,實不如金錢真正意義。
我們實需要一種美和愛的新宗教,來煽起更年青一輩做人的熱誠,激發其生命的抽象搜尋,對人類明日未來向上合理的一切設計,都能產生一種崇高莊嚴感情。國家民族的重造問題,方不至于成為具文,為空話。五月又來了,一堆紀念日子中,使我們想起用“美育代宗教”學說的提倡者蔡孑民老先生對于國家重造的貢獻。蔡老先生雖在戰爭中寂寞死去了數年,主張的健康性,卻至今猶未消失。這種主張如何來發揚光大,應當是我們的事情!
網絡編輯:張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