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解讀中國防空識別區
中國軍事幾乎是所有美國智庫的熱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6個領域:中國軍事戰略、臺海軍事形勢、中國軍事科技、中國南海問題、中國軍費開支及中國軍種發展戰略。此外,中國軍購及軍售、對外軍事交往、軍事決策機制、太空力量等,也都是美國智庫的研究范疇。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李純
藍線為美軍轟炸機“刺探”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飛行路線示意圖。
中國軍事幾乎是所有美國智庫的熱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6個領域:中國軍事戰略、臺海軍事形勢、中國軍事科技、中國南海問題、中國軍費開支及中國軍種發展戰略。此外,中國軍購及軍售、對外軍事交往、軍事決策機制、太空力量等,也都是美國智庫的研究范疇。
“東海防空識別區舉動:為何而來,為何選在此刻?”
2013年12月5日,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出版了新一期《中國簡報》,主編戴維·科恩這樣提出問題并展示他如何研究中國:這是中國的“反介入戰略”的一部分,意在拒阻美軍的偵察行動,而這恰恰正是美國“??找惑w戰”要應對的目標。
中國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作為美國早有預料的專家,科恩判斷,“這意味著(對中國而言)中國有能力獨立識別飛機的身份。”這跟過去幾年的做法有所不同:這一次,不再是孤立日本,而是迫使美國、韓國做出反應。
美國防務智庫內部又開始熱鬧起來。自從中國在2013年11月宣布設立防空識別區以來,美國智庫發布的文章,不止一篇提及“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你來我往”
美國幾乎所有重要智庫都在研究中國。
以《中國簡報》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專題為例,還有兩位華盛頓智庫雜志主編在重點關注:一個是科恩的前任,一個是《國家利益》主編哈利·卡茲亞尼斯,該雜志隸屬于尼克松中心,該中心的榮譽主席和顧問委員會主席,分別是尼克松時期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亨利·基辛格和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
卡茲亞尼斯的文章13次提到“反介入/區域拒止”。這篇文章標題就是“??找惑w戰與防空識別區:你來我往&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