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沒有去新疆的16年, 就沒有現在的王蒙

1963年12月,王蒙為拉開與當時政治中心的距離,帶著老婆孩子去了新疆?!皼]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后來的作家王蒙?!毙陆?6年生活,讓王蒙再不是那個北京單純的“少年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理想和激情崩潰后,王蒙發現了日常生活的可貴和溫暖,養貓、養雞,下廚房做酸奶做奶油炸糕,甚至自制麻將,和政治保持了疏離。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蔡佳茵 龍健

王蒙在伊犁巴彥岱莊老鄉家。政治運動的巨浪擴散到邊疆基層,只剩一朵小浪花。39歲的王蒙被開除黨籍,卻仍希望通過“命題寫作”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民出版社 供圖/圖)

一份塵封數十年的手稿讓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

“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一條清蒸魚找到了自己的中段。”

79歲的王蒙這樣評價《這邊風景》的發表和出版。70萬字長篇小說《這邊風景》寫于1974年至1978年,當時王蒙正在新疆伊犁一個大隊掛職當副大隊長,勞動鍛煉。2012年,王蒙的兒子王山與兒媳劉颋打掃北京的舊屋,無意中發現了這部塵封三十多年的手稿,送給父親。王蒙重讀舊稿,百感交集,“好比是79歲的王蒙看到39歲的王蒙”。

小說講述的是1960年,新疆伊犁一個維吾爾村莊推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背景下的故事。“我沒有把它徹底廢掉,而是選擇發表和出版,它是對上世紀60年代小說寫作空白的彌補。人們在小說里能夠看到那個時期的生活,政治運動再嚴酷,生活仍然在繼續,能夠消解‘左’的政治和‘假大空’,藝術和文學仍然在場,不可摧毀。”王蒙說。

2013年是王蒙“重要的大年”?!哆@邊風景》出版之外,他還再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0月,在新書《王蒙八十自述》發布會上,他告訴讀者,自己再婚了,妻子是《光明日報》資深記者單三婭。

與王蒙相伴60年的崔瑞芳去年3月去世。一年多之后,被鐵凝稱為“高齡少年”的王蒙遇到了新的愛情。王蒙不愿意自己的感情被娛樂化,干脆直接用寫文章、上電視的方式告訴讀者,新的愛情來了。在散文《明年我將衰老》中他寫道:

“我跟三婭女士見面的第一分鐘我就覺得就是她,有一種被秒殺的感覺——我們一見鐘情,一見如故,她是我的安慰,她是我的生機的復活——三婭的到來是我的救助,不可能有更理想的結局了。明年我將衰老,而在尚未特別衰老之際,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

掏心窩子的認真

1963年12月,王蒙為拉開與當時政治中心的距離,帶著老婆孩子去了新疆,先是在烏魯木齊,后來搬到伊犁農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16年。在伊犁巴彥岱鄉勞動鍛煉的7年里,王蒙住在維吾爾農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勞作”,學會了維吾爾語和舞蹈。

新疆的生活對王蒙的寫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革”結束后,王蒙復出,寫了一批以新疆為背景的小說,從而迎來了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高峰。至今,王蒙以新疆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多達百萬字。

王蒙把新疆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把在新疆的16年當成自己人生的中間部分。

“沒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后來的作家王蒙。”

南方周末:我看了《這邊風景》,很吃驚。完全是《金光大道》、《創業史》、《紅旗譜》那種類型的作品,歌頌集體、人民公社、合作化。你為什么會選擇在30年后出版這個小說?

王蒙:我是在1971年,38歲時寫的這個作品,那時候我還在新疆伊犁的“五七干校”。我開始寫了部分章節,幾年時間里,我都在寫它,一發不可收,寫了70萬字。

40年前的中國,在“文革”中,國家、社會都高度政治化,任何一本公開出版的書,都要看它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傾向,《艷陽天》、《金光大道》是這樣,《春潮急》、《西沙兒女》、《閃閃的紅星》也是這樣,都是按照當時宣傳政策寫的。

《這邊風景》也不例外,它沒有寫到“文革”,但它的話語表達受了“文革”的影響,我無法超越時代,批判“文革”、挑戰“文革”。在那個荒謬的時代中,我沒有歌頌極左,還嘗試批評極左、控訴極左,用毛主席起草的“二十三條”來批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的“形‘左’實右”。

“文革”結束,中國青年出版社想出版這個長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