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手記】做做夢
許多人都問我們為什么來臺灣讀書,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我們每個人都有不盡相同的答案,但我現在一般都說,“為了……做做夢”。比起大學畢業要求設置的死板與“三限六不”政策的冷漠,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卻仍有廣大的“做做夢”的空間。我甚至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種感受。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蔡佳茵 龍健
許多人都問我們為什么來臺灣讀書,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我們每個人都有不盡相同的答案,但我現在一般都說,“為了……做做夢”。至于問他們要不要來臺灣讀書,這就很難說了,都是個人選擇,附著于迥異的命運遭際,各人不同的。
陸生制度自開放以來,爭議不斷。更因第一屆陸生畢業就業平平,“三限六不”制度化的壓力似乎也在不斷細化學生和學校之間的矛盾,但也不盡然。我和我的同學,同樣來自上海,是第一批赴臺就讀中文系博班的大陸學生,也是第二屆的赴臺陸生。在我們到來之前,政大中文系只接觸過大陸交換生,并沒有經驗處理我們的實際問題。我們的學費是臺生的兩倍,不能參評系內獎學金、不能使用政府經費、不能擔任助教、不能打工、不能留臺等規定,是預置性的契約,來之前就知道的。但來之前不知道的,是院系在一般情況之下,不知要將我們的情形比照外籍生、僑生還是一般生更合適。我們為此向院系建議,在中文系將我們比照外籍生修課,對外籍生不公平。另外,臺灣的博班學生大多都有兼職工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