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要拍什么?——對話侯孝賢
侯孝賢立刻起身,用粵語說:“我要去吸煙了,不吸頭暈得很?!闭f罷,排開眾人徑直走出去。轉眼間,他那矮小而有些蒼老的身影就淹沒在年輕學生的人潮之中。
背對觀眾也不意味著跟觀眾隔離,只是思考的路可能更深邃、更幽微,一般那些面對市場的電影是做不到這點的
小時候看了很多武俠小說
人物周刊 :為什么要拍唐傳奇《聶隱娘》?
侯孝賢:這個想法30年前就有啦,因為我小時候看了很多小說,特別是武俠小說。以前感覺這個空間不夠大,現在很多人都拍過這種古裝武俠片了,我覺得自己也可以來試試,看看能不能拍出不同的東西來。
人物周刊:前幾年大陸也拍了一些古裝大片,票房可觀但評價不高,你想拍的是什么樣的武俠片?
侯孝賢:我現在也不知道,要拍出來才能知道。創作基本上是一個尋找的過程,現在很多想法還沒具體化,所以自己都不知道結果會怎么樣。
人物周刊:內地張藝謀、陳凱歌的古裝大片《英雄》、《無極》,似乎都不受認可。你對此有何看法?
侯孝賢:沒有看法,因為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導演的想法都不一樣。
我像海邊捕魚的鳥一樣,有特別的嗅覺和眼光
人物周刊:最近李安的《色·戒》大賣,同樣改編張愛玲作品,你的《海上花》票房上并不盡如人意。你怎么看票房問題?
侯孝賢:李安的我不談,談別的吧。電影和票房的關系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真正要去做,就要把它做好。每個人也不一定要做同樣的事。
人物周刊:阿薩亞斯說你的電影都是在外國籌資的,是嗎?
侯孝賢:差不多。從《好男好女》開始,基本上都是外面的投資,在臺灣沒有肯給我投資的嘛。
人物周刊:臺灣的輔導金制度對導演幫助大嗎?
侯孝賢:我也有用到這個輔導金,后來很長時間不去申請了,讓給別人嘛,你自己能開發外面的資金就去開發吧。不過我開發來開發去不是日本的就是法國的。(笑)
人物周刊:你說過,要背對觀眾拍電影,難道就真的沒考慮過市場嗎?
侯孝賢:如果想面對市場,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商業化就商業化,無所謂,只要拍得好就行。但我走的是另外一條路。背對觀眾也不意味著跟觀眾隔離,只是思考的路可能更深邃、更幽微,一般那些面對市場的電影是做不到這點的。
人物周刊:朱天文說你基本上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個說故事的人,你同意嗎?
侯孝賢:別人看可能更準吧,我就感覺自己是個野人,野人也可以有詩意的。拍電影需要自覺才能做好,有時候好像你知道很多,但我告訴你,什么都做不出來的。
我告訴你,每個作者只要個性很強的話,都會給人詩的感覺。詩有什么不好呢?邊緣是通往中間的捷徑,在邊緣才能凸現中心,這是大江健三郎說的,說得很準確。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電影和文學的關系?
侯孝賢:電影和文學不是相輔相成的。文學有一種很個人的東西,那種累積出來的能量才能造成文學的多樣性,而電影是一個掠奪者、收割者。臺灣有一句話叫割別人稻尾,就是割人家的稻穗,人家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東西,我們去割人家的,電影對待文學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你拍的《海上花》也是改編文學作品。
侯孝賢:《海上花》比較特殊,很多人讀不下去,有人硬攻,攻了三次都沒讀完,但我一看就愛不釋手。這個是很典型的,一般人都沒有辦法看透,我就像海邊捕魚的鳥一樣,有特別的嗅覺和眼光,也不是說厲害不厲害,就是特別有感覺。
臺灣背著華人傳統的一個包袱,這個包袱也是它的特色
人物周刊:你說過自己百分百非藍非綠,又說永遠站在政權的對面,那么,你覺得電影和政治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
侯孝賢:創作和政治是不相干的,他們根本不會理我們。以前臺灣也有束縛,不過我們照拍,也被罵得很慘。有時候也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把自己的創作力和精神體力都消耗在那兒。如果你明明知道那些東西還要去做,那就去做一個社會運動者吧。如果是要做電影,在藝術上做到什么程度,我告訴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做,想做什么片都可以做,也就是說做得別人都看不懂,你也看不懂,但這種如果做得太深了反而沒用,因為人家要能理解了才有用的。還有一點比較好玩,我參加過各種政治組織,知道了臺灣的一些群體像新原住民所受到的傷害,這反而讓我的事業更寬廣,讓我在創作上更有力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就看你怎么調節。
人物周刊:政府對于電影創作應該保持什么樣的態度才比較好呢?
侯孝賢:政府要做的只有他要怎么看待電影,對電影的定義是什么。它是個工業?OK;它是個文化?OK;兩種都并容?也OK。如果真的認為電影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繁榮,就真的要下很大的心思才能做得到。
人物周刊:朱天文說,從以前到現在,臺灣從來就沒有過電影工業。你覺得呢?
侯孝賢:這個東西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很大的市場才能稱為電影工業,沒有市場就沒有電影工業。美國有,內地可能會有,但現在也還沒有,還早。工業會有一個生產性,這會變成一個負擔,因為它的體系非常龐大,要動用的東西非常多。我感覺這與臺灣在電影上要扮演的角色不太適合。
如果從電影工業這個角度來講,臺灣電影要找另外一個途徑,培養一種另類的、跟主流有所區別的、一種實驗性和開發性的電影小工業。而且,就算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需要一些小的開發性的電影。
人物周刊:在臺灣的電影院線被好萊塢占領之后,你認為臺灣電影的路應該怎么走?
侯孝賢:臺灣跟大陸不一樣,跟香港也不一樣。臺灣還是背著華人傳統的一個包袱,這個包袱也是它的特色,就是偏遠的地方反而能保留一些比較純正的東西。臺灣的這個特色,可以讓它在華人電影世界里占有一個研發、實驗的功能,這對華人電影有一個梳理和促進的作用。一個成熟的大市場里,要有大片,也要有小片小制作的生存空間。但現實是,有時候可能要賠錢的,導演要把房子賣了來抵押。
人物周刊:對于新導演,你有什么建議?
侯孝賢:剛開始拍電影都是有困難的,要看你怎么做。我們以前拍電影的門檻是更高的,現在的門檻低,用DV什么的就可以拍。關鍵問題還是那句老話,你到底要拍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東西打動了你,讓你非拍不可?這個是point,不是說看別人拍什么好我也拍什么。你要降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對虛榮的誘惑,因為這一行的誘惑是非常大的,你常常會在其中改變了方向。臺灣現在很多年輕人拍的電影是上去了就下不來,他們想的只是如何賺錢。
人物周刊:最近拍的《咖啡時光》和《紅氣球》,都是命題作文,這種工作方式哪些地方吸引你?
侯孝賢:與其花時間想去拍什么,還不如直接領人家的任務去拍吧。這個最快,而且別人還給錢。
人物周刊:跟你以前拍的那些電影有什么區別嗎?
侯孝賢:這些都是在國外拍的,跨國文化,當然不同了。電影是呈現生活的細節,你對日本了解嗎,他們的生活價值、生活習慣?這些你都不了解,法國就更不了解了。我想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可不可以拍呢?我就決定試一下。
采訪結束后,侯孝賢立刻起身,用粵語說:“我要去吸煙了,不吸頭暈得很?!闭f罷,排開眾人徑直走出去。轉眼間,他那矮小而有些蒼老的身影就淹沒在年輕學生的人潮之中。
(感謝卓伯棠先生對此文的幫助。)
小時候看了很多武俠小說
人物周刊 :為什么要拍唐傳奇《聶隱娘》?
侯孝賢:這個想法30年前就有啦,因為我小時候看了很多小說,特別是武俠小說。以前感覺這個空間不夠大,現在很多人都拍過這種古裝武俠片了,我覺得自己也可以來試試,看看能不能拍出不同的東西來。
人物周刊:前幾年大陸也拍了一些古裝大片,票房可觀但評價不高,你想拍的是什么樣的武俠片?
侯孝賢:我現在也不知道,要拍出來才能知道。創作基本上是一個尋找的過程,現在很多想法還沒具體化,所以自己都不知道結果會怎么樣。
人物周刊:內地張藝謀、陳凱歌的古裝大片《英雄》、《無極》,似乎都不受認可。你對此有何看法?
侯孝賢:沒有看法,因為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導演的想法都不一樣。
我像海邊捕魚的鳥一樣,有特別的嗅覺和眼光
人物周刊:最近李安的《色·戒》大賣,同樣改編張愛玲作品,你的《海上花》票房上并不盡如人意。你怎么看票房問題?
侯孝賢:李安的我不談,談別的吧。電影和票房的關系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真正要去做,就要把它做好。每個人也不一定要做同樣的事。
人物周刊:阿薩亞斯說你的電影都是在外國籌資的,是嗎?
侯孝賢:差不多。從《好男好女》開始,基本上都是外面的投資,在臺灣沒有肯給我投資的嘛。
人物周刊:臺灣的輔導金制度對導演幫助大嗎?
侯孝賢:我也有用到這個輔導金,后來很長時間不去申請了,讓給別人嘛,你自己能開發外面的資金就去開發吧。不過我開發來開發去不是日本的就是法國的。(笑)
人物周刊:你說過,要背對觀眾拍電影,難道就真的沒考慮過市場嗎?
侯孝賢:如果想面對市場,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商業化就商業化,無所謂,只要拍得好就行。但我走的是另外一條路。背對觀眾也不意味著跟觀眾隔離,只是思考的路可能更深邃、更幽微,一般那些面對市場的電影是做不到這點的。
人物周刊:朱天文說你基本上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個說故事的人,你同意嗎?
侯孝賢:別人看可能更準吧,我就感覺自己是個野人,野人也可以有詩意的。拍電影需要自覺才能做好,有時候好像你知道很多,但我告訴你,什么都做不出來的。
我告訴你,每個作者只要個性很強的話,都會給人詩的感覺。詩有什么不好呢?邊緣是通往中間的捷徑,在邊緣才能凸現中心,這是大江健三郎說的,說得很準確。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電影和文學的關系?
侯孝賢:電影和文學不是相輔相成的。文學有一種很個人的東西,那種累積出來的能量才能造成文學的多樣性,而電影是一個掠奪者、收割者。臺灣有一句話叫割別人稻尾,就是割人家的稻穗,人家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東西,我們去割人家的,電影對待文學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你拍的《海上花》也是改編文學作品。
侯孝賢:《海上花》比較特殊,很多人讀不下去,有人硬攻,攻了三次都沒讀完,但我一看就愛不釋手。這個是很典型的,一般人都沒有辦法看透,我就像海邊捕魚的鳥一樣,有特別的嗅覺和眼光,也不是說厲害不厲害,就是特別有感覺。
臺灣背著華人傳統的一個包袱,這個包袱也是它的特色
人物周刊:你說過自己百分百非藍非綠,又說永遠站在政權的對面,那么,你覺得電影和政治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
侯孝賢:創作和政治是不相干的,他們根本不會理我們。以前臺灣也有束縛,不過我們照拍,也被罵得很慘。有時候也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把自己的創作力和精神體力都消耗在那兒。如果你明明知道那些東西還要去做,那就去做一個社會運動者吧。如果是要做電影,在藝術上做到什么程度,我告訴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做,想做什么片都可以做,也就是說做得別人都看不懂,你也看不懂,但這種如果做得太深了反而沒用,因為人家要能理解了才有用的。還有一點比較好玩,我參加過各種政治組織,知道了臺灣的一些群體像新原住民所受到的傷害,這反而讓我的事業更寬廣,讓我在創作上更有力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就看你怎么調節。
人物周刊:政府對于電影創作應該保持什么樣的態度才比較好呢?
侯孝賢:政府要做的只有他要怎么看待電影,對電影的定義是什么。它是個工業?OK;它是個文化?OK;兩種都并容?也OK。如果真的認為電影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繁榮,就真的要下很大的心思才能做得到。
人物周刊:朱天文說,從以前到現在,臺灣從來就沒有過電影工業。你覺得呢?
侯孝賢:這個東西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很大的市場才能稱為電影工業,沒有市場就沒有電影工業。美國有,內地可能會有,但現在也還沒有,還早。工業會有一個生產性,這會變成一個負擔,因為它的體系非常龐大,要動用的東西非常多。我感覺這與臺灣在電影上要扮演的角色不太適合。
如果從電影工業這個角度來講,臺灣電影要找另外一個途徑,培養一種另類的、跟主流有所區別的、一種實驗性和開發性的電影小工業。而且,就算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需要一些小的開發性的電影。
人物周刊:在臺灣的電影院線被好萊塢占領之后,你認為臺灣電影的路應該怎么走?
侯孝賢:臺灣跟大陸不一樣,跟香港也不一樣。臺灣還是背著華人傳統的一個包袱,這個包袱也是它的特色,就是偏遠的地方反而能保留一些比較純正的東西。臺灣的這個特色,可以讓它在華人電影世界里占有一個研發、實驗的功能,這對華人電影有一個梳理和促進的作用。一個成熟的大市場里,要有大片,也要有小片小制作的生存空間。但現實是,有時候可能要賠錢的,導演要把房子賣了來抵押。
人物周刊:對于新導演,你有什么建議?
侯孝賢:剛開始拍電影都是有困難的,要看你怎么做。我們以前拍電影的門檻是更高的,現在的門檻低,用DV什么的就可以拍。關鍵問題還是那句老話,你到底要拍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東西打動了你,讓你非拍不可?這個是point,不是說看別人拍什么好我也拍什么。你要降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對虛榮的誘惑,因為這一行的誘惑是非常大的,你常常會在其中改變了方向。臺灣現在很多年輕人拍的電影是上去了就下不來,他們想的只是如何賺錢。
人物周刊:最近拍的《咖啡時光》和《紅氣球》,都是命題作文,這種工作方式哪些地方吸引你?
侯孝賢:與其花時間想去拍什么,還不如直接領人家的任務去拍吧。這個最快,而且別人還給錢。
人物周刊:跟你以前拍的那些電影有什么區別嗎?
侯孝賢:這些都是在國外拍的,跨國文化,當然不同了。電影是呈現生活的細節,你對日本了解嗎,他們的生活價值、生活習慣?這些你都不了解,法國就更不了解了。我想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可不可以拍呢?我就決定試一下。
采訪結束后,侯孝賢立刻起身,用粵語說:“我要去吸煙了,不吸頭暈得很?!闭f罷,排開眾人徑直走出去。轉眼間,他那矮小而有些蒼老的身影就淹沒在年輕學生的人潮之中。
(感謝卓伯棠先生對此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