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子野心:有“野心”就有未來
運動的主角是國有汽車巨頭和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國有汽車巨頭的下半身雖已浸潤市場多時,但上半身卻始終難脫權力桎梏......
專題寄語:
長期關注中國的劍橋大學經濟史教授彼得·諾蘭有一個發現:從19世紀晚期的美國,到20世紀的日本與韓國,“后發”工業明星們都建立起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但中國沒有。對于這個世界經濟史上的反?,F象,彼得·諾蘭百思不得其解。
中國汽車工業的軌跡或許能解釋這個現象。1986年,中國政府在迅速增長的汽車需求與技術落后產能不足的寒磣現實面前,迫不得已決定引進國外技術來發展本國工業,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市場換技術”。由此,長達20年的合資時代正式開始。
二十年南柯一夢,不僅品牌與技術幾近空白,本土汽車公司連在合資企業中所剩無幾的話語權也搖搖欲墜。圈內人早已明白:其實并不是“市場換技術”而是“市場換產品”。只有產品沒有技術的企業怎么會有全球競爭力呢?
不過,本土汽車公司自我意識已經逐漸覺醒,它們開始有意識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以擺脫附庸者的地位。這實質上引發了一場中國汽車業的獨立運動。
這場運動的官方術語叫自主創新,強調獲取核心技術,以增強本土企業的競爭力。某種意義上,這是對1986年以來“市場換技術”發展模式的修正。
運動的主角是那些往日被汽車政策寵壞的國有汽車巨頭和一些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敖璧胺蹼u”是國有汽車巨頭的招牌動作,多年的積累已讓它們變得財大氣粗,它們期望立竿見影地補上技術的短板。但汽車圈內對國有汽車巨頭自主創新的結局并不看好,因為國有汽車巨頭的下半身雖已浸潤市場多時,但上半身卻始終難脫權力桎梏,許多時候,它們的行為更像是政治作秀,而非市場需要。
吉利這樣的企業和它們不一樣。吉利時刻面臨著生存危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活下來。同樣為了求生,吉利和國內一些小型汽車公司被迫開辟第二戰場,并由此逐漸衍生出本土汽車公司的國際化趨勢。2005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首次大于進口。
本土公司潛心思變之際,外資也開始越來越強勢,在絕大多數外資公司眼中,中方伙伴只是一個遲早要徹底甩掉的無用包袱。這是中國“汽車國家隊”的噩夢,也是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隱憂。對此,如廣州本田這樣的先知先覺者已經未雨綢繆,借力國家政策重新調整與外資的關系,這是后合資時代來臨的前兆。
現在,整個世界也在凝神觀看這場運動,因為它關系著中國能否真正走上工業現代化與自主創新之路;關系著在全球化如此深入的背景下,后發國家是否仍有可能敲開頂級工業俱樂部的大門。
退一步來看,即便自主創新和國際化兩個戰略同時實現,短期內可能也改變不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地位。這畢竟是嬰兒和巨人的賽跑。
但不必沮喪,我們有地利之便。從2001年開始,短短五年間,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并可能在2010年超過美國。如此龐大的市場為本土汽車廠商的崛起提供了廣闊的腹地。外資廠商即便進入中國多年,也不得不重新適應這個市場,因為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開始了從公用車市場向私家車市場的轉變,而他們并未對此做好準備。從以“市場換技術”到“以市場換積累”,中國汽車業將在這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中贏得時間。
中國汽車業還趕上了另一輪浪潮——新能源時代來了,這將改寫世界汽車業的游戲規則,重塑世界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從世界范圍看,對環保的空前重視已讓清潔動力車拉開了大規模應用的序幕,或早或晚,它將取代目前的燃油動力車。從國內來看,為轉變增長方式,中國政府已經下決心上調資源價格,而油價的提高肯定會產生倒逼效應。在比亞迪這樣的中國公司眼里,新能源時代并非挑戰,而是巨大的機遇。
中國汽車業獨立運動的最終結局尚難預料。但這場運動影響深遠,它遠不限于汽車業,因為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標志,中國汽車業的未來與中國工業競爭力的強弱休戚相關。
專題統籌 馬 克
責任編輯 吳傳震 余 力 夏 英 顧 策
實 習 生 胡明達 戚慶燕
18 汽車工業生死時速
一場危險的“賽車”正在進行,賽車手既有汽車工業界的百年老將,也有一群50歲的嬰兒和兩個初出江湖的中國小子。
無論對中國汽車業,還是對整個中國經濟來說,這都是一場真正的生死比賽,全世界都在等待答案。
19 吉利:“2/3的車賣到國外去”
精明的李書福決心搭上中國政府扶持汽車出口產業的政策快車,他逢人就說,“要像賣鞋子一樣賣汽車”,要把2/3的吉利車賣到國外去
20 汽車工業全球大格局
汽車生產正在從傳統的、成熟的汽車市場轉向新興的汽車市場。這些新興的汽車市場不僅是汽車生產的重要基地,并且是汽車市場未來進一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中國正是新興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1 新能源汽車:機會還是機會主義?
當新能源汽車成為西方市場的新寵之時,中國有數量龐大的廠商正擁塞在電動汽車研發的小道上。有專家認為:這么多“外行”“內行”都在力圖做新能源汽車,與其說是著眼于新技術的未來,不如說是以此擠入汽車行業的大門
24 “后合資時代”降臨
中國汽車工業的合資之路至今已走了23年。三年前,中國出現了“市場換技術失敗論”,現在,幾乎每個中國汽車生產商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開發自主品牌的汽車。在國家發改委的政策支持下,中國汽車業走進了微妙的“后合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