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郭敬明
17歲時,郭敬明從雜志上看來一句話:“用企業家的身份經營藝術”,后來他自我分割為兩半:“寫作、拍電影時我是藝術家的狀態,創作完之后,怎么賣它,就是商人的狀態?!惫疵鞯摹吧倘藸顟B”大獲成功,前兩部《小時代》,成本四千萬,卻有七億票房?!八囆g家狀態”卻飽受“炮轟”,火力指向:拜金、炫富以及膚淺。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蔡佳茵
2003年,高三的郭敬明經歷了人生最焦躁的時期,“每天都在做試卷,一切要聽老師和父母的”。
在老家——“三四線城市四川自貢”的郭敬明是一個“中上生”。父親是化工廠的員工,母親是銀行職員。他們對郭敬明的期待是:考試考一百分,考上好的大學,最后找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至于寫作,他們擔憂:“選擇這條路是不是太冒險了?”
高一高二,郭敬明兩度去上海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都得了一等獎,也見識了上海,“瞬間震壞了”,此外還認識了各地“寫文字的朋友”,大家經常在網上聊不同的城市,“就更想從高三那個狀態里面逃出去,從老家逃出去”。
高考志愿,郭敬明填的是廈門大學。“城市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全部都以技術參數為標準,看專業、學校、符合分數、招收名額,實用為主。我想報廣告專業,廈門大學的廣告系還不錯,而且分數線比較符合我預測的水平。”結果沒考上,落到第二志愿上海大學影視工程專業。
到了上海,郭敬明頭一遭感覺到“一種離譜的差距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