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長珠三角容納一半中國人口又如何

這幾年來,一些新城新區淪為“鬼城”,希望農民不離鄉土的“就地城市化”遭到了市場的無情嘲諷。目前城市建設用地的指標分配更偏向于考慮存量及對落后地區的照顧等,正是一線城市因供地緊張而房價飛漲、內地二三四線城市因供地寬松而鬼城頻現的內在原因。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新型城鎮化”又火了。日前,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一些說法讓人耳目一新,如“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推進城鎮化)“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城市化到一個關鍵節點,是該反思過往得失了。改革開放讓中國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2%劇增為2012年的52.57%,一年凈增一個百分點。一旦重獲追求幸福的權利,國人改善生活的動力多么強勁!

不過,由于計劃思維的干擾,中國城市化的教訓也不小。改革開放以來,編制大城市人口總量控制的做法屢屢被市場打臉,但仍癡心不改。以上海為例。1986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規定200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300萬左右,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就達到1334萬,提前十年超過了規劃。

2001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