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類比是一種怎樣的“說理”
《大清相國》成為又一本因領導人推薦而洛陽紙貴的著作,據稱該書由于講述鐵腕治吏的故事而對當今的干部整風有“現實”借鑒意義。這令人想起不久前走紅過一陣的《舊制度與大革命》。用大清國或是18世紀法國的事情來引起聯想,借以思考當下問題,這如果有說理功能的話,無非是類比說理。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李興麗
運用類比,能產生很好的修辭效果,但好的修辭效果不等于好的說理
有報道說,《大清相國》成為又一本因領導人推薦而洛陽紙貴的著作。據稱,該書由于講述鐵腕治吏的故事而對當今的干部整風有“現實”借鑒意義。這令人想起還不太久之前,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也是因為領導人推薦而走紅過一陣。有學者總結托氏著作的“現實意義”,其中重要的兩條是,第一,舊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統治者的腐敗,這種腐敗沒有帶來經濟的凋敝,相反卻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然而也正是這種繁榮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第二,舊制度統治者的腐敗主要表現為統治階級的沒落。統治階級失去了它過去的社會管理職能,脫離了人民,它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成為引發法國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用大清國的或是18世紀法國的事情來引起聯想,借以思考當下問題的解決之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