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教父》:現代文明中的英雄史詩

在許多文學電影中,黑社會力量是正義最后一塊遮羞布,水滸好漢、幫會、羅賓漢,都在這個意義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法律之外的麻煩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問題解決者,法律之外的正義維護者,這正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會學理由。

《教父》劇照。 (豆瓣/圖)

從某種角度來說,黑社會力量是傳統道義的化身,在許多文學電影中,他們甚至是正義最后一塊遮羞布,水滸好漢、幫會、羅賓漢,都在這個意義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

法律之外的麻煩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問題解決者,法律之外的正義維護者,這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會學理由。

教父作為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教父三部曲有著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

一、outlaws

《水滸傳》有一個英文譯名《outlaws of the marsh》,直譯過來就是“沼澤地里的法外之徒”,outlaw是個很耐人尋味的詞,法律之外的人,與代表著現代文明的司法系統格格不入的人,outlaws是江湖中人,有著強烈的宗法意識,是文明社會隱性的必要補充。任何先進公正的司法系統都有其漏洞,都有漏網之魚,它的目的是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說保證大部分的正義,剩下的那部分只能用最原始、最民間的方式,求助于有著同司法系統一樣震懾力的勢力:黑社會。從某種角度來說,黑社會力量是傳統道義的化身,在許多文學電影中,他們甚至是正義最后一塊遮羞布,水滸好漢、幫會、羅賓漢,都在這個意義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理解這一點,我們就明白為什么《教父1》開頭,殯儀館老板找教父尋求“justice”,因為法律失效了,讓傷害女兒的惡徒免于懲處,蛋糕店老板請求教父解決女婿的移民問題,也是如此——法律失效或有違人情,那就靠另一種力量解決問題。

法律之外的麻煩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問題解決者,法律之外的正義維護者,這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會學理由。在《教父》三部曲中,有幾場精彩的訴訟情節,第二部中第二代教父邁克爾與背叛他的家族成員弗蘭克·潘坦居利對簿公堂,在最后關頭請出了潘坦居利的哥哥,力挽狂瀾,終于保全自己“合法”的身份——耐人尋味的是,潘坦居利之所以忌憚自己的哥哥,是因為他哥哥是個老派的人,“忠于自己的家族”是一個男人的頭等信條。第三部中,邁克爾苦心積慮讓柯里昂家族的生意完全合法化,和梵蒂岡、意大利政府高層、美國的其他黑幫家族斡旋,千方百計為家族歷史洗白。在《教父2》中,有一處情節是古巴官員感謝美國的實業家,這一段圓周運動特寫鏡頭的運用,和《教父1》中紐約五大家族和解的場景,幾乎完全相同。這種對比有著深沉的意味:家族的生意正在從outlaws走向inlaw,為《教父3》中大規模地洗錢計劃埋下伏筆。從“outlaw”到“inlaw”這個吊詭的轉變,是現代文明里“民主”的力量,只有符合大多數人的游戲規則,殺人越貨掙來的家產才能保存。和世界上大多數暴力革命政權一樣,通過“outlaw”獲得財富、榮譽、地位和話語權,然后得以“inlaw”,搖身一變成為規則制定者和維護者,就像第一代教父對邁克爾的期望一樣,希望他成為“柯里昂參議員、柯里昂州長”,這是文明社會強大的吸附作用,也是文明社會最大的荒謬之處。

《教父》系列開篇第一句臺詞,那個殯儀館老板說“I believe in America。”這句話是整部電影的諷刺性題眼。相信美國,所以教父能從一個窮困潦倒的意大利移民發跡,從經營橄欖油發展到紐約五大家族之一。教父是美國夢黑色版本的實現者,這個國家自由民主,機會均等,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夠精明,社會就反饋給你應得的地位和財富。許多人認為,《教父》三部曲是美國夢破滅的隱喻,這就好比中學教材里說《紅樓夢》象征了封建主義制度的衰敗一樣——不是所有的幻滅都具有意識形態的意義。邁克爾·柯里昂從第一部里一鳴驚人,到第二部運籌帷幄,第三部孤獨終老,是一個漸漸迷醉于權力、榮譽的過程,他把這種迷醉混進了對家庭的熱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家人身上,宣稱這是對他們的保護。邁克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實習生 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