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參考】素質教育:名不正,言不順,行不通
不要說“素質”,即便是“能力”,一半以上來自天賦。過于強調后天,有輕視主體間差異的危險傾向。事實上中國當代教育的問題不是消極,而是過分積極的教育觀。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王穎
時下指示中國教育出路頻次最高的詞匯當推“素質教育”。筆者以為這詞匯荒謬絕倫。我們對它的解析分為兩步,先是語義,后是實踐。
語義變化的軌跡
“素”字在《辭源》中可以找到五重意思:1.白色生絹;2.白色;3.空;4.樸素,純潔;5.始,本。
“質”字在《詞源》中有以下主要意思:1.抵押;2.留作保證的人;3.盟約;4.交易契卷;5.誠信,真實;6.本體;7.秉性;8.質樸。
《論語·雍也》篇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楊伯峻的譯文是:“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宮崎市定對其中“史”的解釋是:“在編寫天子、諸侯的語錄時,不能只抄錄原話,而必須加以修飾。寫這樣文章的人就是‘史’。”(宮崎市定,1959)鑒此,“質”譯作“本體、本色”可能好于“樸實”,即“本色多于文采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本體未免虛浮”。
“素質”一詞在《詞源》中的解釋是:1.白色質地;2.猶本質。筆者以為,釋為“本色質地”更恰當。本色與白色在生絹身上剛巧一致,但“素”的本意應該是“本色”,即未染色,而非白色;因為“素”表示的是染色前的狀態。
《詞源》給出了“素”與“質”的語義演變軌跡:從“本色生絹”延伸到“白”、“空”、“始、本”;從一個具體的“抵押物”延伸到“本體”、“秉性”。
“素質”一詞在《辭?!罚?979)中的定義是:
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的內容和發展水平。人的心理來源于社會實踐,素質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
2003年出版的《心理學大辭典》對素質的解釋是:
亦稱“稟賦”、“天資”、“天賦”。個體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腦和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特征,感覺器官、運動器官、身體的結構和機能特征等。研究認為,可能包括腦和感覺器官的微觀結構,大腦皮層細胞群的配置、神經細胞層的結構、神經類型特征等。主要由遺傳決定,亦受胎兒期母體內外環境的影響。關于其與能力的關系有兩種假設:一是把素質與腦和感官的微觀結構相聯系,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