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影展:50年沉浮

亞太影展落戶澳門,新任主席曾志偉更是信誓旦旦要幫助這個有50多年歷史,曾在華語電影圈舉足輕重的老牌電影節重振雄風。只可惜,如今各地區、國家都有自己的品牌電影獎,金像、金馬、釜山與東京,再加上三大國際電影節,亞太影展只能是個雞肋影展。

2013年12月15日,澳門,第56屆亞太影展頒獎典禮在澳門隆重舉行。章子怡憑借《一代宗師》奪影后寶座。 (東方IC/圖)

第56屆亞太影展已經于12月中旬結束。而在它提名名單公布之初,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再次成為大熱門,國內媒體紛紛以“梁朝偉李康生金馬之后再爭影帝”為題進行報道。某種程度上,亞太影展似乎成為金馬的附屬品,似乎只有帶上金馬獎,我們才會想起那個亞太影展。卻早忘記了這已是有50多年歷史,曾在華語電影圈舉足輕重的電影大獎。

歷史悠久的亞洲電影展

1953年,日本大映電影公司董事長永田雅一邀請邵氏老板邵逸夫等人聯手創辦“東南亞電影制片人協會”,并策劃舉辦一個定期的電影展映活動。目的不言而喻,無非是想拓展大映在東南亞的市場,找個理由讓當地觀眾更好的了解他們的新片。將東南亞視為票房大后方的邵氏,對這個建議欣然接受?;顒诱鲁屉S即確定,最開始的成員國包括日本、英屬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

1954年5月,首屆“東南亞影展”在東京舉辦,隨后各屆則由各成員國輪流主辦。“東南亞影展”以影展為平臺,希望通過各國優秀電影的競賽與觀摩,提高整個亞太地區的電影藝術水準,促進藝術、文化、經濟、工業、貿易以及各國城市間友誼的發展與交流。從此,這個歷史悠久的亞洲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大約8年之后,臺灣電影金馬獎才首次與觀眾見面。而東京電影節、釜山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等亞洲知名電影獎更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從時間上看,亞太影展絕對是亞洲最老資格的電影節之一。

影展成立之初,一直使用“東南亞影展”的名字,不過由于影展重心是日本與香港,前兩屆大獎更是被日本包攬。因此,再將這個電影節稱為“東南亞影展”總覺文不對題。連昔日港督葛量洪都曾開玩笑“我才知道日本也在東南亞境內。”再加上韓國要參入成為成員國,最終,“東南亞影展”更名為“亞洲影展”,并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一時成為亞洲的重要影展。隨后,由于獎項競爭并沒有預期的劇烈,到了1972年,“亞洲影展”從競賽性質的影展變更為觀摩性質的影展,即展映為主,以增進各方聯誼。幾年之后,“亞洲影展”再次更改為競賽性質,并吸引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加盟,更名為“亞太影展”,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亞太影展”早期一直使用會員國制度,非會員國影片禁止參賽。因此,中國內地很長時間都無緣“亞太影展”,由之也引出很多政治糾紛。為減少麻煩,“亞太影展”在1977年決議從會員國制改為以各國首都和城市名義競賽。比如《太極旗飄揚》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它代表的就是首爾,而非韓國。如今,中國也已北京為代表加入了“亞太影展”,從地域上也真正實現了亞太范圍。

華語電影大舞臺

名義是促進電影文化發展和藝術交流,不過亞太影展成立之初就有鮮明的商業目的,也讓這個影展在獎項上始終缺乏信譽度,而宣傳和推廣自家的電影反而被推到了首位。

早期的“亞太影展”對日本依賴很強,尤其前幾屆的主要獲獎影片基本都來自日本。不過,隨著日本大映的逐漸衰敗,再加上日本電影將舞臺更多放置國際,好的電影都被送去戛納、威尼斯等三大電影節,日本電影界逐漸放棄了對“亞太影展”的關注。與此同時,香港的邵氏與臺灣的中影卻始終對“亞太影展”抱有熱情,并積極參與,使之成為本公司電影對外宣傳和推廣的重要舞臺。尤其是70年代,亞太影展的大贏家主要為香港和臺灣電影,那時的“亞太影展”也成為名正言順的華語電影舞臺。

1958年的第四屆“亞太影展”上,香港電懋的《四千金》獲最佳影片,而邵氏的《貂蟬》則獲得最佳導演、影后等數項大獎。從此,邵逸夫開始策劃各種針對影展的營銷計劃,將參加影展作為提升公司品牌,增加影片以及影星知名度,并促進本公司影片海外發行的重要手段。以至于在六七十年代,幾乎每屆都會有邵氏的電影在“亞太影展”拿獎。“亞太影展”被戲稱邵氏電影展,更有傳聞邵氏電影操縱影展。據說邵氏大導演楚原就對亞太獲獎不以為然,因為邵老板之前甚至問過自己想不想拿獎,所以獎項早就是囊中之物了。

與邵氏類似,臺灣同樣將亞太影展視為重要獎項,并一度與金馬獎并駕齊驅。1964年,亞太影展首次移師臺北,這成為臺灣電影的年度盛事。由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臺灣熱映,香港女演員凌波訪臺更是引來數千影迷到機場迎接。最終,該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由臺灣導演李行的《蚵女》獲得,凌波也拿到了影后。之后,臺灣電影也成了亞太影展的???。另外,金馬獎也與亞太影展頗有淵源。臺灣電影金馬獎的兩次停辦都與亞太影展有關,第一次是1964年,由于亞太影展剛在臺北舉辦,官方認為臺灣沒有在一年舉辦兩次電影節的必要,再加上電懋老板陸運濤參加亞太影展之后飛機失事而喪生,金馬影展最終停辦一年。而金馬影展的第二次停辦則是1974年,當時第20屆亞太影展剛剛在臺北舉行,由于主辦方濫發獎項,使得臺灣獲得21個獎,創造空前紀錄,也成為空前丑聞。最終,臺北方面以人力、財力等各方面理由停辦了當年的金馬獎。

縱有很多負面新聞,卻也不可否認。亞太影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香港與臺灣電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有效促進了各國的電影文化交流。不過由于各種暗箱操作和內部操縱,也著實損害了亞太影展,并最終使得影展沉淪。

數次停辦,幾為雞肋

不可否認亞太影展曾經的輝煌,尤其是昔日香港紅星林黛與亞太影展的淵源(她曾創紀錄的獲得四次亞太影后)。不過這個影展先天的因素決定了它沒有辦法成為更具影響力的電影節。首先是其商業屬性,由于亞太影展對各電影公司的依附度過高,極易受內部操縱,使得獎項首先喪失了公信力。同時,舉辦地一年一變,輪換制讓亞太影展缺乏一個能貫徹始終的影展宗旨和舉辦的準則,每屆都會有各自的新花樣,卻又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形象。而在2003年的第四十八屆亞太影展,更是發生張藝謀的《英雄》欲參賽卻遭婉拒事件,理由是“《英雄》的商業氣息太濃,不適合亞太影展“藝術至上”的交流氣氛。”與此同時,日本電影全力進軍西方電影節,基本無視亞太影展,送選影片也多是二流影片,而中國內地更是完全被排斥在外。使得這個電影獎僅有亞洲電影大獎之名,卻無亞洲電影大獎之實,最終慢慢淪為雞肋獎項。

而近幾年的幾次停辦事件,更是讓人體會到這個老牌電影節的垂垂老態。2007年,原定在香港舉辦的亞太影展因經費困難停辦。隨后一年,亞太影展改在印尼雅加達舉辦,卻由于全球金融風暴,印尼政府為緊縮開支,再次將影展延后。一直到2009年,停辦了兩年的亞太影展才重新在臺北恢復舉辦。

如今,亞太影展落戶澳門,新任主席曾志偉更是信誓旦旦要幫助這個老牌電影節重振雄風。只可惜,如今各地區、國家都有自己的品牌電影獎,金像、金馬以及釜山與東京,再加上更負盛名的三大國際電影節,他們早不需要這個毫無影響力的電影獎幫助自己提高知名度了。所以,即便怎么宣傳,如今的亞太影展卻只能是個雞肋影展,讓明星走走紅毯,象征式的發發獎,好像也就夠了。

網絡編輯:瓦特 實習生 玲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