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顧城紀錄片播出好友文昕:我愿為“殺人犯”顧城辯護
首部顧城紀錄片播出 好友文昕:我愿為"殺人犯"顧城辯護
首部顧城紀錄片《流亡的故城》播出 梁鴻:顧城事件是學術問題
20年前,天才詩人顧城與妻子謝燁在新西蘭激流島去世,20年后,一眾好友和詩人再次追憶顧城,場面格外令人唏噓。由鳳凰網文化頻道出品,國內首部紀念詩人顧城的紀錄片《流亡的故城》于2013年12月29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舉行放映分享會。顧城謝燁李英的好友與顧城最后歲月的見證者文昕、著名詩歌和文學評論家,《今天》的早期成員之一唐曉渡、著名詩人西川、作家,當代文學評論家梁鴻、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吳思敬、《今天》的早期成員之一作家徐曉、《顧城海外遺集》主編榮挺進等到場,與180余位觀眾一同觀看了紀錄片,并參與了題為"20年后再談顧城"的討論環節。顧城好友唐曉渡現場朗誦了顧城詩歌《轉入靜物》。
《流亡的故城》歷經鳳凰網文化頻道近半年的籌劃、考證、拍攝、制作,是目前國內首部有關顧城的紀錄片,全長60分鐘,成片于2013年12月30日在鳳凰網正式上線播出。
《流亡的顧城》全片以顧城晚期最重要的組詩《鬼進城》和《城》結構,從以人的視角看鬼的世界。再經歷時代背景、詩歌興盛、轉折、高潮、死亡及復活,回歸到以鬼的視角看人的世界《城》。紀錄片旨在以期對詩歌文字,這種最不容易注入資本的藝術,做影像表達形式的探索。此外,影片旁白全部選用顧城的詩作、散文及小說,并引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試圖再現顧城的詩壇、愛情、死亡和精神?,F場嘉賓和觀眾紛紛對這種探索式試驗表達了濃厚的興趣。顧城生前好友文昕表示,紀錄片仿佛將自己帶回了那個年代,唐曉渡則自稱被片子激起了進一步思考,看完片子的復活段落"有點難受","想象如果顧城沒死,他將與現世格格不入"。
20年后再談顧城,幾位嘉賓角度各不相同,好友文昕仍然相信顧城謝燁是一對快樂的夫妻,西川稱顧城后期詩歌鬼氣重,自己經歷了從不喜歡到尊敬的轉變,學者梁鴻則認為顧城殺妻的行為不應當被簡單地視為倫理問題,而是一個新的學術課題。當天到場的觀眾中,既有顧城詩歌的愛好者,也有研究顧城的國際友人,在觀眾提問環節與嘉賓熱情互動
文昕:世人都說顧城是殺人犯 我要做他的辯護律師
顧城生前好友文昕來到放映分享會,身患重病的她表示,看過《流亡的故城》后,非常感動于20年后依然有媒體機構記得并以這樣的方式紀念顧城。"這種悲劇,無論20年經歷了怎么樣的非議,我仍然給他們看成一對快樂的夫妻。希望所有人用平靜的心看待,他們穿越了生死的命運,可以對愛重新下一個定義。我現在依然堅信這點:顧城最欣賞謝燁,最懂顧城的也是謝燁。我很喜歡影片的結局,最后顧城臉上貼著一張面具,這可能就是他走過的命運。"
在此前接受鳳凰網文化采訪時,文昕對于"顧城殺人犯"的說法提出了新的見解。她說,"當人們都說顧城是殺人犯的時候我就沒有辦法評價了,我想替顧城做一次辯護律師。顧城是那么美好的詩人,他自己又是非常地痛恨作為人性的很多的殘暴類,他有一句話就是說男性在成熟之后就會具備一種暴力的傾向,這是他最痛恨的東西,可是他又恰恰走到自己最痛恨那個事情的里面去。"
"中國是一個恩仇觀念或者是自私觀念很重一個國度,把人們最美好的東西一瞬之間全部都變成了彼此的仇恨。20年之后我再反思這個事件,我依然覺得每一個人都曾經有自己的美好,他們每一顆心靈里面都渴望愛,可是恰恰到了最后的時候拔刀相向,沒有一份完整的對生命的交代,我覺得這是人真的應該反思的地方。當然,20年前,即使顧城和謝燁死亡的時候也是作為夫妻,我相信,20年后,他們在天上也早已和解及釋然,依然作為彼此最好的玩伴。"
唐曉渡:顧城如果沒死 他將與現世格格不入
活動開場,唐曉渡在音樂的伴奏下,朗誦了顧城詩作《轉入靜物》,他解釋說,首先很喜歡"轉入靜物"這四個字,而顧城現在已經成為了"靜物",一個被我們想象的"靜物"?!?/p>
談到觀影感受,唐曉渡認為《流亡的顧城》影片既親切又陌生又怪異。"現在大家理解的顧城還是84年以前的顧城。而這部片子主要講的流亡的顧城。影片最后的《鬼進城》指向的是自己的內心。我在想,如果他沒死,在這種急劇變化的時代,他將如何格格不入。他的逃跑和撤退是必然的。我不能想象他如果活著,將如何生活和工作。天才的短命甚至橫死都有自身內在的邏輯。這部片子激起了我進一步的思考,甚至讓我有點難受。"
徐曉:顧城所描繪的童話已變成一片廢墟
徐曉在影片結束之后,回憶自己最后一次見到顧城的情景。她說,1985年顧城在北大演講,"眼睛不看任何人,直視前方,好像目中無人一如往常的夢幻的表情。"徐曉評價顧城和《今天雜志》對中國的意義,在于一代一代傳承精神和力量,"像儀式一樣"。
關于顧城的悲劇,徐曉認為,詩人注定是邊緣的群體,顧城最后發生這個悲劇,可能是他沒有精神力量去面對這種邊緣性。他所描繪的童話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而通過影片反思這一代人所走過的道路依然是值得的。
西川:顧城鬼氣和疏離感很重 我"抓"不住他
著名詩人西川對顧城則是經歷了從不喜歡到尊重的轉變,"在朦朧詩那一代人中,顧城是我唯一不認識的,并沒有私交。坦率的講,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喜歡顧城,覺得他早期的詩歌太甜了。但是后來對他的認識有一個轉變,而我對他轉變的過程也是我今天過來的原因"?! ?/p>
"我個人很喜歡他后期作品。感覺是寫給同行的。鬼氣很重。他是不與人交流的。過去評價詩歌的標準在顧城詩歌里失效了,他的詩既不復雜也不簡單。我感覺我'抓不住'顧城的詩歌。古代詩歌中,李賀也有這種鬼氣。"
有現場觀眾請西川評價當代詩歌現狀,西川認為,當今社會對詩人的期待是,他除了是個詩人,還要是個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分子,"很多人的失望表現在:認為詩歌不能反映社會了。這主要是因為在這個社會,無論發出什么聲音,哪怕是激烈的聲音,也很快被淹沒。在今天這個社會,任何一種批判都開始變得很復雜。尤其是詩人的抒情性的批判被時政性的批判所覆蓋。當今詩人除了是個詩人,還要是個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分子等等。同時具備口號性和簡單性。如果不具備,那你的聲音很難被接受。"
梁鴻:顧城是一個學術問題 必須面對他的不完美
學者梁鴻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始終無法繞開顧城。"談到顧城,總有一個倫理困境,甚至是一個學術困境。大學總容易對顧城生平進行戲劇化講解。這大學本身的問題。而都沒有進行關于詩人和人的關系的反思。反思80年代語境本身,是否海停留在過于感性的狀態。關于80年代思想內部我們迄今無法解決的癥狀。"
"我們談論顧城,總是面臨倫理的困境。作為活著的人,必須要面對顧城悲劇的事實,顧城一定不是完美的,也無需回避。而面對這種不完美,才是對一個人的尊重。僅僅停留在感性,那一定不夠深刻。顧城的問題不僅是一個倫理問題,更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應該把顧城作為一個八十年代的歷史人物,在學術上把顧城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吳思敬:顧城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曾寫下第一篇關于顧城的評論《他尋找純凈的心靈美》的學者吳思敬在影片結束之后,跟觀眾一起回憶了得知顧城去世的時刻:1993年10月9日,他在西郊招待所開會,傳來了顧城去世的消息。向顧工打電話核實之后第一時間做了懷念專輯。幾天之后他又去廣播電臺做了互動,社會上對顧城殺妻有了很大爭論?!?/p>
吳思敬認為,當時表示的年輕人已經步入中老年,但是顧城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首先是懷念天才詩人。因為五四之后沒有和顧城一樣的詩人,并且他也是很難模仿的。
《流亡的故城》基本信息:
《流亡的故城》歷經鳳凰網文化頻道近半年的籌劃、考證、拍攝、制作,是目前國內首部有關顧城的紀錄片,全長60分鐘,成片于2013年12月30日在鳳凰網正式上線播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1993年,詩人顧城在新西蘭的激流島上,與妻子謝燁以極端慘烈的方式告別了世界。20年來,有關顧城的爭議、傳言、評價、猜測從未休止,卻多集中在對他所謂謀殺動機和人格缺陷的論斷之上,鮮有人真正從時代高度與多棱鏡面解讀顧城之殤。
《流亡的故城》旨在顧城逝世20周年之際,以影像紀錄的方式重新打量這位朦朧詩人的精神世界,梳理他與謝燁、李英兩位女性的情感脈絡,探究20年前發生在孤島上的謎樣悲劇。紀錄片還試圖從更宏觀的時代層面,還原一個相對真實的顧城和那"一代人",追憶一去不返的"80年代青春期"。他們的榮光與離散,以及各自殊途的命運發展,恰是一個國家與時代流變的縮影。流落他方,故城難離,成為顧城終年之前的巨大困境。如詩人楊煉所說,"顧城的悲劇,既是一個個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歷史的悲劇。"
《流亡的故城》采訪了顧城生前多位好友,包括詩人楊煉、芒克、西川,詩歌理論家謝冕、唐曉渡,小說家友友,攝影家肖全,策展人宋新郁,《顧城海外遺集》主編榮挺進,更是邀請到顧城謝燁生前密友、顧城事件見證人文昕女士,首度公開講述顧城、謝燁、李英三人感情糾葛、顧城謝燁悲劇始末。
此外,鳳凰網文化特地20年后在顧城祭日10月8日登陸新西蘭激流島探訪顧城一石一木自己建造的第二個故鄉"小木屋";探訪八十年代曾經舉辦詩會的地方:紫竹院,玉淵潭,圓明園等,更前往東四十四條,探訪了1978年北島和芒克等人主辦的《今天》雜志社老編輯部……
全片以顧城晚期最重要的組詩《鬼進城》和《城》來結構,從以人的視角看鬼的世界《鬼進城》開始,星期一到星期日再到清明時節,時代背景、詩歌興盛、轉折、高潮、死亡及復活,回歸到以鬼的視角看人的世界《城》。以期對詩歌文字,這種最不容易注入資本的藝術,做影像表達形式的探索,用顧城的時代、生平、情愛、哲學,試圖在20年后再次解釋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詩歌創作?!?/p>
旁白全部選用顧城的詩作、散文及小說,同時請到聲音相像顧城的演員呂聿來配解說詞,希望更準確地解釋顧城,或者在眾人的講述和解釋之中穿插,語言密集從而忽略語言;由于身份和創作的類同,基本全部選用原蘇聯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維奇的弦樂四重奏作為配樂;另外,由于顧城生前影像稀少,紀錄片引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劇情部分全部源于采訪中顧城朋友講述的事件以及顧城詩作畫作中的意向為藍本拍攝,試圖再現顧城的詩壇、愛情、死亡和精神,以此展開一個新世界和還原一種生活?!?/p>
大量有關顧城的珍貴影像、手稿、錄音也隨紀錄片首次對外發布?!?/p>
【出品方關于片子的幾個說明】
1、 為什么在這個時間點做顧城?
今年10月8日是顧城真正的忌日,從10月份放出預告片到現在,《流亡的顧城》紀錄片終于真正完成了?,F在才推出的原因,主要在于隨著拍攝的深入,我們逐漸發現顧城的豐富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增加了許多拍攝內容,可以說,我們發現著顧城,顧城也同時激發著我們,是顧城和我們共同完成了這部片子。
此外,顧城紀錄片作為鳳凰網文化的年終策劃在此時推出,這也是一個巧合,年底恰好是一個回望的時刻,我們的目光,只是落到了更遠的地方。詩人楊煉說,2013年新年前夜曾與友人在德國觀看放煙花,他感慨道,"我們一路冒著這個煙火的槍林彈雨,朝個波茨坦廣場走去。你能想象嗎?二十年前,顧城就是在這樣一個年頭,已經死了"。人處在歲月更迭回首往事的一個時刻,往往會心生無常之感,也會對勾起對往昔的回憶,我想我們都能感同身受。于文化頻道而言,在年底紀念一個遠去的詩人,也比盤點熱點事件更文化、更高級一點。
2、 為什么選擇顧城?
首先,顧城身上集合了最大程度的爭議,他的殺妻和自殺行為至今仍被當作法制新聞被人們議論,另外一方面,他的天才詩作至今仍又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梢哉f,在顧城的身上,高度體現了"人"與"詩"的矛盾統一。但這并不是全部,關于他文學史意義上的詩歌價值,與個人既豐富且扭曲的精神世界,甚至造成悲劇的外部因素(政治、時代),都幾乎沒有人去深入挖掘。我們這個紀錄片,想做一下這樣的探索?!?/p>
其次,我們試圖通過這部片子,向80年代的父輩青春期致敬,向我們不曾擁有的那個時代致敬。顧城這一代人恰是我們的父輩,他們曾經經歷的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依稀可感,卻也有著缺席的遺憾。當毛澤東時代的青年開始蒼老,他們的青春也隨之帶上了一種歷史感變得愈發珍貴?;貞浰麄兊那啻浩?,也是在回憶一個時代,回憶一份也許我們不曾擁有的激情。事實上,當年的一代朦朧詩人,人生早已殊途,有人流落他鄉,有人選擇沉默,有人隱居海外,我們試圖為過去的那個年代存留一份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