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斷背山》:沒有戾氣的禁忌之愛
《斷背山》的同性戀題材在文化宣傳、社會批判的層面上有重要意義,但題材并不成為影片質量的加分項,事實上,本片呈現出的詩意是如此單純,以至于我們的悲傷與感動超過了憤怒,美麗如畫的風景,溫柔綿延的節奏,鈍化了批判的矛頭。這是一部沒有戾氣的、關于愛的電影。
《斷背山》劇照。
在這個“搞基”、“腐女”、“同文”等詞匯漸漸日?;?,并迅猛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部分的時代,同性戀仿佛一夜之間跨過了社會、宗教(《圣經》中的明令禁止)等嚴肅話題,直接浸入流行文化與娛樂文化,成為極具煽動性的消費對象。表面上看,同性戀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進步不可否認,但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仍建立在一個誤區上:他們不正常,但我們可以接受。——依然是不正常。只有無所謂尊重不尊重,無所謂包容不包容,將其當成吃喝拉撒結婚生子一樣的稀松平常事,才是對同性戀群體最大的尊重。特意強調的尊重和包容,仍然是大眾道德的極權。
像許多經典電影一樣,《斷背山》已經進入流行文化的領域,形成一種新的專指語符——古有“斷袖”,今有斷背。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應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這樣一部佳作之所以是佳作,是因為它符合佳作的各項標準。——是的,同性戀可以作為宣傳和內涵挖掘的噱頭,但決不能作為投機倒把為經典佳作的標準。它特殊是因為它的水準超越了數不清的爛片,而不是因為它的題材取巧——這樣的觀影態度,是我們深入理解這部電影的前提。
這部電影講的是“愛”,“同性戀”只是一個軀殼,這部電影一舉拿下2005年的威尼斯金獅、2006年的金球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李安最終憑借此片第一次圓夢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正如李安自述:“這部電影不是為同性戀權利呼喊,也不是對同性戀保守的觀察。我是一個戲劇家,對我來說的底線是愛情故事。”“愛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當愛降臨時,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
影片故事根據安妮•普露的短篇小說改編而成,西北內陸懷俄明州壯美清新的自然風光,上世紀60年代的特殊背景,美國西部的牛仔文化,使這個悲情的同性戀故事有了深沉復雜的意味。本片在敘事上沒有太多花巧,僅有的兩三處閃回鏡頭,對本片整體的敘事節奏形成不了沖擊,基本按照兩條故事線平行推進,恩尼斯的生活,杰克的生活。
兩人第一次從斷背山下來后,都進入了自己的生活中——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所接受的正常生活中——他們后來費盡心思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實習生 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