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關注氣候——中國氣候及其文化影響(2)
《漢書》中說,“民以食為天”,這是說飲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一方水土”,特別是氣候條件,既嚴格限制了動植物等食物的種類,又影響了人們的食欲、口味和愛好。所以,中國的這方“水土”,自然會誕生特殊的中國飲食文化。
二、“南稻北麥”、“南甜北咸”、川湘愛辣(飲食文化)
《漢書》中說,“民以食為天”,這是說飲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抖Y記》中又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則是說,人的食欲和性欲一樣都是人生大欲。既是大欲,我認為不是填飽肚子就算,而是“美食”才能滿足大欲。所以,以前有學者(戲)說,西方文化(指當時西方“性解放”時代)是男女文化,中國文化是飲食文化。
實際上我國至少從周代就開始講究美食了。例如《周禮》中把主管飲食的官員列為諸官之首,地位最高;《尚書·洪范》講周代“八政”(八件國家大事)中第一件就是“食”。因為“食者,……,人事之本也”(《尚書大傳》)。
中國人過去見面打招呼時常問“吃飯了嗎?”,可見民間對飲食之重視。實際上,“吃”的用詞已經廣泛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受了驚嚇叫“吃驚”,費力氣叫“吃力”,受了損失叫“吃虧”,拜訪別人被拒叫“吃閉門羹”,被人訴訟到法院叫“吃官司”,干什么工作叫“吃什么飯”,等等,真堪稱中國特有的“吃”文化了。
再如,古代以“社稷”代稱國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因為在很早的古代,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農作物就是適應當地干旱、寒冷氣候的小米。小米歉收,農民吃不飽社會就會不安定??梢妵乙彩且?ldquo;食”為“天”的。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養”,自然可以理解為“飲食營養”。因為,“一方水土”,特別是氣候條件,既嚴格限制了動植物等食物的種類,又影響了人們的食欲、口味和愛好。而且,通過藥食同源還誕生了我國特有的食療和飲食養生。所以,中國的這方“水土”,自然會誕生特殊的中國飲食文化。
氣候主要決定了當地食物的種類
在我國,氣候對人們主食影響最大的可算是“南稻北麥、南米北面”了。因為大體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春雨、梅雨雨量豐富,非常適合種植需水多的水稻,因此南方歷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為主食,例如米飯、年糕、米線、粽子、湯圓等。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春多旱而秋末土壤墑情尚好,因而歷史上一直種植需水較少、秋播夏初收割的冬小麥。人們主要也以面粉制品,如饅頭、面條、餃子、烙餅、包子等為主食。這正如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的“南人做米,北人做面,常也”。實際上,中醫認為,面食性熱,大米性涼,因而也是適合北寒南暖氣候,有利人體健康的。
而在內蒙古、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