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關注氣候——中國氣候及其文化影響(4)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古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有了剩余產品。隨著商品流通、貿易往來和人際交往的需要,交通運輸及其文化習俗隨之應運而生。

“南船北馬”、古驛道、風雨橋(交通文化)

在古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有了剩余產品。隨著商品流通、貿易往來和人際交往的需要,交通運輸及其文化習俗隨之應運而生。有學者說,人們常常認為,一部中國建筑史、園林史,就是一部中華文化史。其實,一部交通史,何嘗不是另一部中華文化史。

因為,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君不見,北人乘馬,南人乘船;馬幫穿行在云、貴、川的崇山峻嶺之中,駱駝隊跋涉在西北地區的干旱沙漠,牦牛隊漫行在青藏高原之上;黃河上漂著羊皮筏,烏蘇里江上行駛著樺皮船,……??梢?,特定的地理環境自然誕生了完全不同的交通民俗及其文化史。

“南船北馬”,陸也多“舟”——氣候對交通的主要影響

在古代,可以說民間交通幾乎完全取決于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南船北馬”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我國南方地區由于雨量多(年雨量1200毫米左右以上)且雨季長,因而平原地區河網縱橫、湖泊密布,水上交通極為便利,而且船還能載重。我的家鄉在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地區,幾乎家家都靠河而居,家家都有一個“水橋”(簡易碼頭)。而我國北方年雨量少(800毫米左右以下),雨季短,因而河流稀少,“四野皆是路,放蹄盡通行”,交通自然以陸地上的馬和車為主。這就是民諺“南船北馬”、“北車南楫”產生的主要原因。

而且,從宋代開始,我國將指南針應用到船上,水運交通發展到遠洋。明成祖朱棣甚至派鄭和在1405年~1433年間七下西洋,到達了37個國家,足跡遍及南至爪哇、西到非洲東岸和阿拉伯半島等廣大地區。鄭和船隊規模極其龐大,僅大海船就有60余艘(最大的長44丈,寬18丈,可載千人),總人數達27000多人。正如鄭和自己所說,“……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街衢”(福建長樂《南山天妃應靈之記》碑)。

可見,鄭和船隊航行的動力主要是靠“云帆高張”。因為古代遠洋航海必須依靠風力。鄭和從江蘇瀏河港出發,經南海、印度洋到北非東海岸,他整個航行的區域正好是地球上唯一的顯著季風區,即東亞的西北太平洋季風區,和南亞、東非的北印度洋季風區。這片廣大海區里冬半年吹東北季風,夏半年吹西南季風。因此鄭和七次下西洋中,除了第一次大概缺乏經驗外,其他六次基本上都是10月出發,7月、8月返回(每次平均2年時間)的。

不過,即使北方,古代交通工具和方式,各地也因自然條件不同而有很大不同。例如,東北地區冬季嚴寒,冰滑雪深,人畜行走困難,因而很早發展起了“爬犁”等交通工具。爬犁類似雪橇,形狀有些像船,但底下是兩根圓木或方木。上面再安裝架子并鋪木板,板上即可載人載物。爬犁最早用狗拉、馴鹿拉,后來發展到用馬或牛拉。由于任何東西在冰雪上摩擦力都很小,因而被稱“行走如飛”,“一日可行二百余里”。

爬犁現在還成了旅游資源。哈爾濱的冰雪節上,人們爭坐松花江上的爬犁領略“冰城風光”。當然,現代爬犁也有很大改進,除材料改為鋼鐵外,還裝有靠椅和皮暖棚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