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關注氣候—中國氣候及其文化影響(6)

如果研究中西方“氣候”一詞的含義和來源,就會發現兩者大不相同。這絕不是偶然。中國“氣候”的起源并不像歐洲源自氣候帶的空間分布,而是起源于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流域的時間變化。這是我國農業生產實際的迫切需要。為什么這么說?

中國氣候與二十四節氣文化

一、漢語“氣候”源自二十四節氣

如果研究中西方“氣候”一詞的含義和來源,就會發現兩者大不相同。古希臘語中“氣候”乃是陽光傾斜程度的意思。低緯度陽光傾斜度小,太陽在天頂,熱量豐富,氣候就熱;高緯度陽光傾斜度大,太陽在地平線上不高的地方,陽光熱力弱,氣候就冷。后人進一步據此把世界分為熱帶(太陽傾斜度最?。?、兩個溫帶(傾斜度居中)和兩個寒帶(傾斜度最大),即5個氣候帶(溫帶和寒帶均南北半球各一)。

天文學家托勒枚〔C.Ptolemy(85~165)〕更是根據最長日照時數每半小時為間隔,把赤道到北緯62°之間區域劃分為24個天文氣候帶。第一帶在赤道附近,寬8.5個緯度,第24個帶在62°N附近,寬度只有1/3個緯度。當然,由于這種氣候帶是根據天文學劃分的,因此各帶寬度雖有不同,但卻都是平行于緯圈的。而實際上,西歐等溫線分布雖較平直,但也不可能完全平行緯圈,因此天文氣候帶也只是大體符合當地氣候實際。

但在我國,歷史上卻從沒有人這樣來劃分氣候帶。這絕不是偶然。因為我國的等溫線更加不平行于緯圈。其中有地形高度和大氣環流兩方面原因。例如由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特別是夏季西寒而東熱,東西之間的溫差比南北方向還大;冬季中,由于亞洲高緯度地區西暖而東冷,南下的冷空氣也使我國氣溫分布東冷而西暖。這種規律只不過因為海拔高度的影響才不易被發現罷了。我們只消舉個同海拔高度對比例子便可明白。例如,在北緯49°附近,大興安嶺西坡的海拉爾(海拔613米),1月平均氣溫-26.8℃,而同緯新疆阿勒泰(海拔736米),雖海拔高度比海拉爾還高123米,可1月平均氣溫卻為-17.0℃,即反比海拉爾高9.8℃之多。

我國“氣候”一詞主要是從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而來。例如,《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即15天為一個節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抖Y記·月令》的一個注中就已經把氣候兩字連了起來:“昔周公作時制,定二十四節氣,分七十二候,則氣候之起。”我國《辭?!泛汀稘h語大辭典》中的“氣候”條目,第一條解釋都是“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和氣候”。中國“氣候”的起源并不像歐洲源自氣候帶的空間分布,而是起源于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流域的時間變化。這是我國農業生產實際的迫切需要。為什么這么說?

二、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超過“四大發明”

原來,我國盛行冬冷夏熱的大陸性氣候,春秋本已短促,且春秋季中因北方冷空氣頻頻南下而多霜凍,使農作物的安全生長期縮短,農業生產節奏被迫加快。例如播種,如果天暖播早了,早茬幼苗可能會受到春霜凍害;反之,如果因怕春霜而播晚了,晚茬作物到秋天還沒有成熟就可能受到秋霜凍害。常常“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我稱這種搶種、搶收、搶管的農業為“快節奏農業”。而我國,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正是古代世界上氣候節奏最快,因而也是農業生產節奏最快的農業地區。因為西伯利亞雖氣候節奏全世界最快,但那里春秋季多在零下,夏季溫而不熱,古代幾無農業。

所以,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十分注意農時。例如我國古代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耕作篇》一開頭就說,“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