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大唐教坊
最初由國家供養的成規模成建制的文藝團體應該屬唐代的教坊。它是和帝王專制的國家制度相統一的。教坊集中了大量的演奏、歌舞、雜技、俳優等各種表演人才,主要是為了滿足帝王及宮中貴戚們游宴娛樂等奢靡生活的需要,一些才貌超群的女伎還成為帝王的性奴。
最初由國家供養的成規模成建制的文藝團體應該屬唐代的教坊。它是和帝王專制的國家制度相統一的。教坊之設,為的是管理俳優、雜技等俗樂,所謂俗樂也就是來自民間和各民族的歌舞百戲。教坊集中了大量的演奏、歌舞、雜技、俳優等各種表演人才,主要是為了滿足帝王及宮中貴戚們游宴娛樂等奢靡生活的需要,一些才貌超群的女伎還成為帝王的性奴。據唐人段安節記載,唐代宮廷中大約有從事文藝工作的樂工五千余人,其中有一千五百余人是從事俗樂的,也就是教坊中人。“計司每月請料,于樂寺給散。太樂署在寺院之東,令一,丞一。鼓吹署在寺門之西,令一,丞一。”此“寺”非佛家寺院之“寺”,乃是國家管理禮樂制度的太常寺。顯然,這批人有專門的官署(太樂署、鼓吹署)管理,并且吃的是國家俸祿,每月按時發放錢糧,算是國家設置的“事業單位”。唐代教坊還有別的稱呼,如“宜春院”,這是專門蓄養女伎的地方(這個名字后來被代稱妓院);如“梨園”,據《舊唐書·中宗本紀》:玄宗曾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宮女數百人于梨園學歌舞,有時還親加教正,這批人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也稱“梨園弟子”。唐代長安城內有梨園新院,成為這批被皇帝遴選出來的男女歌舞演員演習藝術,起居生活的地方。本來在教坊中,坐部伎的地位就高于立部伎,又被選入梨園,自然感到榮耀,所謂“皇帝梨園弟子”想來是這批人用以驕人的自我炫耀(后世將戲班稱為梨園,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子弟,其源于此)。但是不久,這批梨園弟子“旋抽入教坊”,也就歸入教坊統一管理了。
教坊設立于公元七一四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即開元二年。教坊設立的過程有一個故事,可以看出李隆基這個新皇帝任性而為的性格。崔令欽,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人,和唐玄宗應屬同代人。他在朝廷曾任左金吾倉曹這樣不大不小的官,由于職務相關,他接觸到很多在教坊中供職的人,天寶亂后,他流寓江南,寫了一部《教坊記》,這是有關唐代教坊最為原始可靠的材料。雖然所記大多為佚聞瑣事,但吉光片羽,也彌足珍貴了。他在《教坊記序》中說:當年李隆基當太子時,就有一部散樂班子,“蕺定妖氛,頗藉其力”??磥?,這批人不止搞歌舞俳優之戲,必定有心腹之人,參與了政治活動,對他奪得大位出了很多力。因此,他當了皇帝后,對這批人仍很信重寵愛,偷偷關照他們。有一次,他在九曲這個地方檢閱欣賞太常寺樂舞的表演。太常這個機關的頭兒本屬九卿之一,在漢景帝時不僅掌管宗廟祭祀禮儀,還兼選試博士,地位很高。到了唐代,它只掌禮樂、郊廟、社稷等禮儀事務了,地位已不如前。“凡戲輒分兩朋,以判優劣,則人心競勇,謂之熱戲。”原來,這樣的場合,是需要兩伙人同時表演,有了競爭,才有勇氣和熱情,所以,光是太常寺掌管的樂伎表演不行,得找對手來參與“熱戲”。于是,玄宗下詔,召他原來當太子時寧王主蕃邸的那伙散樂班子的人前來比賽。太常寺卿名叫姜晦,他是宮中原來最受寵的“嬖人”楚公皎的弟弟。楚公皎或許只在先皇那里受寵,新皇帝李隆基并不怎么待見他,所以對姜晦也談不上什么好感。因為新皇帝檢閱,姜晦和楚公皎要使出渾身解數,博個好印象,于是親自“押樂以進”。開頭,是李隆基當太子時最為寵愛的散樂班子的人登場,“一伎戴百尺幢,鼓舞而進”。從記載看,表演的似乎是后世“抖空竹”的雜技。太常寺這邊的人見了,有些猶豫,因為這是皇帝當太子時的人,不好與其爭鋒競勝,最好雌伏自抑,甘拜下風。但既為“熱戲”,總要爭個高低,才叫皇帝高興。于是,情急之下,太常寺這邊的人比那邊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