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去哪兒·北京】“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食品監管系統的食堂伙食
沒有特供,只能從批發市場采購,只有稀疏五菜,也吃問題水餃,也苦惱物價上漲,這就是中國最高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食堂。
責任編輯:何海寧 曹海東 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數據統計 汪韜
(何籽 曾子穎/圖)
沒有特供,只能從批發市場采購,只有稀疏五菜,也吃問題水餃,也苦惱物價上漲,這就是中國最高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食堂。
食堂臨時搭建,飯桌臨時拼湊,打鹵面為主,這就是第一個印發省食藥監局“三定”方案,第一個完成省食藥監局組建掛牌的甘肅省食藥監局的食堂。
作為長期報道食品安全的記者,我的夢想是辦一份《吃貨指南》。諸如地溝油該怎樣辨別,奶粉買啥牌子,大米吃哪個地方產的。在“吃什么”已成天問的時代,那是相當好賣。
問題是:權威信息從哪兒來?食品安全的監管機構掌握這些情況和數據,可他們不主動公開。好在國內有近百萬食品安全監管者,2013年,我利用職務之便找他們蹭工作餐——飯桌是討論食品安全問題的理想之地,更重要的是能知道食品安全監管者在吃什么。
我首先潛入的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簡稱食藥總局)的食堂。2013年年初機構改革之后,中國食品安全除了農產品養殖種植外,凡是涉及生產、流通、餐飲環節的問題,今后都歸這個機構管。
部委食堂在江湖上一直以“保供應、保安全”著稱。比如某個跟食品監管不大相關但擁有檢測技術的政府部門,其食堂黑板上就這樣寫道,“今日菜品已檢測,農藥殘留不超標。”更何況食藥監管的主要機構。
但真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