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毓鼎與丁未政潮內幕
惲毓鼎是清末讀書人中佼佼者。按說,他應該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多貢獻??上?,他并沒有老老實實做學問,而是走上了一條歪門邪道,財迷心竅,辜負了讀書人的好名聲。
責任編輯:劉小磊
惲毓鼎采自《晚清七百名人圖鑒》。
惲毓鼎是清末讀書人中佼佼者。按說,他應該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多貢獻??上?,他并沒有老老實實做學問,而是走上了一條歪門邪道,財迷心竅,辜負了讀書人的好名聲。
讀書人是時代驕子,也是社會的財富。綜觀古今中外之歷史,什么時候讀書人風氣端正,奮發向上,則政治清明,國家昌盛,民族興旺;什么時候讀書人不務正業,趨炎附勢,走歪門邪道,則社會必定是腐朽沒落,死氣沉沉,日薄西山。晚清時期,尤其是庚子事變(義和團運動)之后,不少在朝任事的讀書人,即屬于后者。其中,典型的代表莫如惲毓鼎。他在丁未政潮(1907年岑春煊、瞿鴻禨一派與袁世凱、奕劻一派的黨爭,結果岑、瞿二人失敗去職)中的拙劣表現,給中國近代史留下了難以醫治的創傷。
翰林院之佼佼者
惲毓鼎(1862-1918),字薇孫,號澄齋,江蘇陽湖人。惲氏幼年喪父,多半時間生活在江南水鄉。光緒八年赴京趕考,中壬午科順天鄉試舉人,時年僅二十歲。光緒十五年春,惲毓鼎又在京參加會試,以二甲第二十九名中進士。接著參加朝考,榮獲一等,選庶吉士,次年散館授職編修。
惲氏年紀輕輕就跨入了翰林院的大門,真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翰林院能人輩出,歷屆科舉的優異者幾乎都在這里聚集。在進入翰林院初期,惲毓鼎青燈絳帳,生活清貧,然而卻能專心致志,刻苦向學。光緒十八年被任命為國史館協修。兩年后,朝廷大考翰詹(清代對翰林和詹事的合稱),惲毓鼎名列二等,奉旨以贊善用。又過了一年,惲毓鼎即被提升為日講起居注官。戊戌政變后不久,“奉朱筆轉補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七年擔任《各國政藝通考全書》的總校兼總纂、國史館總纂。宣統二年,翰林院奏設憲政研究所,任總辦。
惲毓鼎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寫了一本《崇陵傳信錄》,這是一本研究晚清史的學者經常讀的書。此書包含了許多道聽途說的內容,不少歷史細節,都經不起推敲,與他所參加纂寫的《光緒朝起居注冊》的內容頗有出入。準確地說,《崇陵傳信錄》只不過是惲氏在清朝亡國后對往事的追憶。
此外,惲氏還留下了一部《澄齋日記》,這是他用一生心血澆鑄而成的重要作品。惲氏日記,不僅記事翔實細膩,而且文筆也十分生動傳神。它以120萬字的篇幅,記載了光緒朝至民國初年的朝政起伏,風云變幻,以及這位讀書人對于動蕩時代的觀感及應對,為了解晚清社會,提供了生動的史料。
不過,閱讀《澄齋日記》,要注意作者并非如實記載親歷的所有重大事件。如光緒三十三年的日記,惲氏所參預的朝政密謀及其與袁世凱、端方等重要人物交往,日記中大多不寫,或者是寫了,后來又作刪除。
總之,如果單從學歷上說,惲毓鼎堪稱是清末讀書人中的成功者,也是翰林院中的鳳毛麟角。——惲氏自稱“海內交推,蒼生矚望”。按說,他應該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多貢獻??上?,他并沒有老老實實做學問,而是走上了一條歪門邪道,財迷心竅,辜負了讀書人的好名聲。
本來很反感袁世凱一派
作為翰林院很有地位的侍讀學士,惲毓鼎在經濟上捉襟見肘,常常為付賬單而發愁。盡管他曾擔任許多令人羨慕的差事,但是,翰林院是個清水衙門,除了學差之外,很少能有發大財的機會。于是,頭腦聰明的惲毓鼎逐漸變得熱心富貴,鉆營發財。他一生做的最糟的一件事,就是在晚清最后一次政潮中,出賣良心,依附權貴,毀壞了自己的聲名。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晚清歷史上一個很不平常的年頭。清廷上層發生了一起你死我活的爭斗,史稱“丁未政潮”。政潮中一派以慶親王奕劻與北洋大臣袁世凱為首。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賣官鬻爵,狼狽為奸,京城內外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于是,翰林出身,比較清廉的軍機大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