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潘”+“曉”
1980年,他們的一封信引起整整一代青年的思想共鳴
黃曉菊曾經是時代情緒的先知先覺者 圖 姜曉明
寒意潛入。星巴克的玻璃旋轉門再一次被推動。
一位女士進入,張望片刻,遲緩地走到跟前,起初,臉上掛起應酬的笑容:“您是那位《南方人物周刊》的記者吧?我就是黃曉菊。”
口氣如同電話里,“采訪時間一個小時夠了吧?”
盡管如此,應酬中也暗藏著她的精心:整齊打理的發型、兩道描繪過重的眉、一抹淺淺的唇紅,還有,她眼中的精氣。
不遠處,80后侍應生陌然看著??Х鹊昀?,青春洋溢與年過五旬,交相對映。
80后,又有多少人知道黃曉菊“紅”在1980?
28年前,她也曾推動過一扇“門”——一代青年的思想閘門。
起因是1980年第5期《中國青年》雜志上,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這封信的主要執筆,便是黃曉菊。
“一個關于人生觀討論的選題”
1980年第5期《中國青年》。封面上,湛藍天空下,一枝白玉蘭春意盎然,蜜蜂在花瓣上飛舞。干凈、樸素,沒有“導讀”與“要目”。
“我敢斷言,至今仍有上百萬人珍藏這期雜志,‘潘曉來信’代表了他們的青春與共鳴。”《中國青年》雜志社編委會副主任彭明榜篤定地說。
2000年,他參與編輯《一代中國青年的思想初戀——‘潘曉討論’》一書,從而查閱了大量關于“潘曉來信”的討論檔案,采訪了一個個當事者:
“組織討論是《中國青年》抓重大思潮,讓青年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種傳統方式。當時,青年中流行的口號是‘一切向錢看’,‘講實惠’成為一種時尚。于是,它成為雜志的選題,交由編輯馬麗珍主持。那時,領導干部特殊化正是群眾議論的熱點,‘講實惠’搞不好就牽扯到這上面,比較敏感,不好收場。所以,她不想做。 她想到從群工部收集來的一摞信,多是青年人述說人生苦惱,看透社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