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黃白】從英語考試看語文教育
現在大家都說學生語文水平差。其實,精選的語文課本還是會注意到土話、外語(譯文)和古文這三方面的營養需求。真正的問題,大概還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環境太貧乏:既沒有民間方言里的生動說法;又缺少好的譯文;古典著作更是人見人怕,盡管書店里多的是謬誤萬出的《紅樓》心靈雞湯和《三國》商戰秘訣。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張雨
向世界宣揚民族文化,第一障礙還不是英語,而是語文
2013年12月的英語四、六級考試,漢譯英部分大刮“中國風”。中秋節、中國園林、絲綢之路和四大發明等紛紛上場,讓很多考生大叫“吃不消”。若干年后回溯時,如果發現這是個標志性事件,那么標志的大概是學英語的目的從了解外國文化和科技轉變為向世界宣揚民族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從很多考生的“吐槽”來看,抵達這樣一個目的,必須克服的第一障礙還不是英語,而是語文。
比如,關于“中秋節”的翻譯題,“這天夜晚皓月當空”,不少考生說:見到“皓月當空”這類文言詞匯,他們直接放棄了。遲至20世紀初期,英語才大量進入中國,這時白話已經流行。不像佛經西來,尚在文言時代,都是用文言翻譯的。英文著作,基本都是白話翻譯。我們現在將文言譯為英文,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將文言改為白話;第二步再從白話譯為相應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