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代課教師”網絡交流會嘉賓發言總結
主題:師道尊嚴,人道尊嚴——關注“最后的代課教師”網絡交流會
時間: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中午12點-16點
嘉賓:
1、代課教師群體代表:王政明 劉炳章 陳宏文 李小峰 李小棚 張鑒 侯軍權卜永有 陳志臻 趙懷秀 羅茹蘋 石小云 曹麗君 等等;
2、寇倏茜,渭源民間作家,幾年來,他騎著摩托車自費遍訪了渭源的代課教師,寫出了一本《鄉村代課教師》的報告文學;
3、李迎新,曾任甘肅省渭源縣委副書記,2005年7月,走訪調研后寫下《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寄給甘肅省委與教育部,7月28日《甘肅日報》全文刊發了此報告。目前他已回到西北師大的教職,但仍心系代課老師;
4、儲朝暉,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代課教師問題關注者、研究者;
5、南方周末參與代課教師報道的記者/編輯:張悅
李迎新:
各位網友、南方周末的編輯:
代課教師是一個歷史的產物,如何對待這樣一個歷史產物,應該運用歷史的眼睛研究和看待它。因此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必須以客觀、公正的事實說話。這是為歷史負責,也是為“最后的代課教師”負責。
向代課教師致敬
非常高興又看到了許多代課教師,有的我認識,有的我聽過名字,還有許多并不相識,但他們的境況大都相似,在生活重壓下不失為一個教師的尊嚴、一個人的尊嚴,即都向往一個美好的人生。請相信,我們已經走向一個公共行政的時代,許多具有公共精神的知識分子在關注著你們。這是時代的良心,民族的希望。
代課教師的情況
目前代課教師被辭退已經是大勢所趨,從全國來看,只有重慶將這一問題解決得比較到位,10000人中9000人通過考試予以轉正或補償。西部地區的情況比較差一些。許多地方的代課教師基本清退完畢,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給予的補償十分少?,F在仍有一少部分代課教師堅守在邊遠山區的教育一線,工資待遇也少得可憐。以渭源為例,可能還有100人沒有被辭退,工資待遇僅在100至200元之間?;孟氪n教師能夠被轉正已經沒有可能,最好的結局是政府給予他們一定的補助,讓他們再謀出路。地方財政困難,使得這一愿望也難以實現?,F在的辦法是,正如一些網友提出的那樣,成立一個基金組織,通過社會籌措資金,為那些生活困難的代課教師提供補助,使他們啟動再謀職業的計劃。因為貧困地區的代課教師一是沒有一定的資金,二是年齡普遍偏大,如果得不到社會的援助,他們將寸步難行。具體的問題,我們可以繼續探討。謝謝大家。
呼喚公共精神
美國牧師史密斯在《中國人的素質》一書中說:“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的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公共精神的哲學,即缺乏以人為本的個人主義。 “個人”在中國的歷史中找不見,人的獨立、自由與覺醒是建立公共行政的前期。二是公共領域的缺失。前不久發生的“彭水詩案”和遼西警察進京抓記者事件等表明,中國的公共領域亟待建立。好在有南方周末這樣的新聞媒體存在,我們相信這一遠景并不遙遠。三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缺失,使得來自社會對政府的批評彌足珍貴。代課教師問題的存在,也說明我們的公共行政的欠缺和不足。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社會組織就應該發生作用,這也是南方周末組織這次活動的意義所在。我建議,這次網上交流活動不是一個過程,應該有一個結果,即在推進社會共建各個領域的同時,能有一個通過社會視角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渠道和辦法。這是我的一點建議。我們繼續討論。
出謀劃策
我與香港樂施會曾就代課教師的問題談過一點想法,他們也非常愿意做點事情。但他們的想法是想通過培訓的方式提高代課教師的素質,使他們能夠合格上崗。我告訴他們這條路已經走不通。希望通過專業培訓的形式,給代課教師有一個再謀出路的方法。對此,樂施會認為還沒有考慮成熟,但也沒有放棄。我們會繼續聯系更多的社會組織來提供一些渠道,以給代課教師一些資助和心靈上的撫慰。當然,這些工作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需要社會大家的共同努力。
感謝儲老師、感謝八十老太太參加討論。張悅所謂小額貸款和介紹代課教師到一些企業和公司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