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極地救援全過程 冒險的理由
雪龍號是中國唯一能夠在極地破冰航行的船只,破冰能力屬最低級。為盡快救援俄羅斯科考船,“雪龍”號選擇了一條陌生的海路,進入更加陌生的海域,展開了一次置自己于險地的任務。這是“雪龍”號參與的第一次極地營救。
責任編輯:楊繼斌 曹筠武
當地時間2014年1月2日,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南極破冰船“雪龍”號前往解救俄羅斯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
百年前,南極探險先驅斯科特在喪生極地前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說:“關于這次遠征的一切,我能告訴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如果你能理解斯科特的大無畏,也就能理解“雪龍”號的冒險救援。雪龍號是中國唯一能夠在極地破冰航行的船只,破冰能力屬最低級。為盡快救援俄羅斯科考船,“雪龍”號選擇了一條陌生的海路,進入更加陌生的海域,展開了一次置自己于險地的任務。
“必須前往,這不是考慮有沒有經驗的時候”——這是“雪龍”號參與的第一次極地營救。斯科特、莫森、沙克爾頓……在“雪龍”號的周圍,冰川和海洋以這些偉大英雄的名字命名?,F在,它們如同一座座墓碑,注視著萬里冰原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們之間的無私合作;它們也會見證:勇氣與犧牲,這些由先行者樹立的極地探索精神,仍在激勵著后來者們。
May Day!北京時間(以下如無特殊標注均為北京時間)2013年12月25日5時許,南緯66度52分、東經144度19分的南極洲東部海域上,俄羅斯極地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發出了最高等級求救信號。此時船只位于聯邦灣海域靠近南磁極點,該區域以冰層厚、天氣惡劣而著稱。
“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建于1982年,起初用于海洋研究,1988年經改造后開始極地研究工作。受困時船上載有74人,除22名船員外,船上還有一支澳大利亞科考隊以及一群來自多國的游客。
此次南極之行,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建造22年來的第一次。船只于11月27日開始它的南極之旅,計劃重走100年前澳大利亞探險家道格拉斯·莫森的南極探險路線。
發出求救信號之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已被困浮冰之中近一天一夜。它像一只跌入漿糊的螞蟻一樣,在南極的浮冰間無謂地前行、倒車、前行、倒車,試圖自行脫困,但作為一艘“冰間航行級”船只,“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基本不具備破冰能力。而此時,風向已轉為西南風且逐漸加強,暴風雪使得浮冰慢慢聚攏、凍結,發動機已經停止工作。
“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長伊戈爾·基謝廖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發出MAY DAY信號時,由于受到浮冰擠壓,“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外殼吃水線附近開始出現裂縫,他的水手們已經拿著焊槍在船艙里補漏。而澳大利亞搜救中心的衛星云圖上顯示,暴風雪將于12月26日再次來臨。
信號首先發至英國搜救中心,隨后被迅速轉至最近海域的澳大利亞搜救中心。2013年12月25日5時50分許,澳大利亞搜救中心將最高等級救援信號發至南極海域僅有的具有冰上操作能力的三艘極地科考船——中國“雪龍”號、澳大利亞“南極光”號與法國“星盤”號。
“May Day”信號意味著求救方船只有沉沒危險,收到信號的船必須停止一切工作立即前往救援。距離最近的,是600海里外的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
零經驗救援
“這不是考慮有沒有過往經驗的時候。”
收到求救信號時,載有101人的“雪龍”號正在由南極“中山站”駛向靠近南極大陸的羅斯海。這是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此次科考于2013年11月7日由上海開始,“雪龍”號將首次執行環南極航行任務,計劃于2014年4月10日返回國內。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對南方周末說,接到消息后,“雪龍”號立即將計劃航線向東南方向調整,以十五節的最大航速,前往俄羅斯客船遇險地點。
這是“雪龍”號第一次參與救援行動,而上一次中國參與的大規模南極救援行動已是2003年對韓國南極世宗基地科考隊失蹤人員的搜救行動。
“必須前往,因為我們有這個能力,這不是考慮有沒有過往經驗的時候。”曲探宙說。
“雪龍”號由烏克蘭建于1993年,并于當年進口至中國,目前是中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龍”號最大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