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殘酷利益,另一邊是更殘酷的天氣 冰雪荒原的游戲規則
作為地球上最后的“處女地”,南極洲豐富的科研、鐵礦、可燃冰、磷蝦資源,使得各國在南極的競爭已呈白熱化??岷?、強風、封凍、冰崩,面對危險四伏的環境,互幫互助仍是這片雪原上的首要“生存法則”。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張維 藏瑾
在科考隊員們遵循探險精神無私互助的同時,國與國之間在南極權益方面“版圖重疊、爭論不休”,合縱連橫也時常上演。
作為地球上最后的“處女地”,南極洲豐富的科研、鐵礦、可燃冰、磷蝦資源,使得各國在南極的競爭已呈白熱化??岷?、強風、封凍、冰崩,面對危險四伏的環境,互幫互助仍是這片雪原上的首要“生存法則”。
“我們是在暴風雪肆虐的雪溝里穿行,該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洶涌的大海。”1912年1月27日,英國探險家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在極點爭奪敗給了挪威人阿蒙森后,日記中對南極天氣的描寫充滿了絕望。極度低溫中,斯科特一行5人耗盡了最后的氣力,葬身莽莽雪海中。
這里是地球自然環境最殘酷的地方之一,南極。這里最低氣溫達到零下93.2攝氏度,最大風速可達100米每秒,而12級臺風的風速不過是32.6米每秒。
時間過去一百年,破冰船、科考站先后出現在南極,人類的活動越來越多地改變著這片白色大陸。根據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11月18日,有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站,總數是103個。
2014年1月3日,在救出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52名乘客后,“雪龍”號也身陷近4米厚的冰層中,動彈不得。5天后,借助偏西風,這艘服役21年的中國南極科考破冰船才得以自行突圍。復盤救援事件的諸多細節,可以管窺整個人類在南極復雜的游戲規則。
作為地球上最后的“處女地”,南極洲豐富的科研、鐵礦、可燃冰、磷蝦資源,使得各國在南極的競爭已呈白熱化??岷?、強風、封凍、冰崩,面對危險四伏的環境,互幫互助仍是這片雪原上的首要“生存法則”。
“在南極科學考察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有難發生,他人袖手旁觀的事。”有著12次南極科考經歷的極地專家王自磐說,“雪龍”號蹈險救難,中法澳三國接力援手,在南極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利益規則
各國在南極的“版圖”相互重疊,爭論不休。
1820年,美國人帕爾默、俄國海軍上將別林斯高晉先后發現了南極大陸,沉寂的雪原開始有了人類的活動,平靜的白色大陸有了最初的爭奪。1920年,英國海軍軍官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與挪威人阿蒙森的極點之爭,則成為南極發現史中最悲劇一頁。
不過,最初的爭奪更多是榮譽性的,探險家和貴族的名字成為了這片大陸上的注腳。比如,別林斯高晉海就是以南極大陸最早發現者之一的俄國海軍上將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命名的。美國在南極點的科考站,被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將這對競爭者的名字放到了一起。
1908年,英國首先對南極提出了領土要求。緊接著,新西蘭、德國、南非、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等8國政府先后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正式提出主權要求。到1940年,這些國家已對83%的南極大陸實施了“瓜分”,只剩下西經90°-150°之間的洼地被認為是留給美國的“空白”。
各國領土要求的依據基本是“發現原則”,哪國先發現某地,就宣布屬于自己。當時的技術有限,不能在南極長期有效駐留,各方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基本是紙上作圖。
各國在南極的“版圖”相互重疊,爭論不休。智利、阿根廷和英國都看中了戰略位置最佳的南極半島。上世紀40年代,英阿互相拆除對方的標志物,立起自己的,被戲稱為“標志物破襲拉鋸戰”。
智利、阿根廷兩國政府還在南極設立了郵局、銀行和學校等生活設施,甚至在南極打電話也按國內標準收費,并鼓勵婦女到南極分娩,孩子一出生馬上被宣布為“南極土著居民”。另外,兩國政府在“南極領地”召開國務會議以制造權力根據。
1946年至1948年,美國考察過的土地約占南極總面積的80%,占盡優勢。美國宣布不承認其他國家在南極的主權,并保留自己的領土要求權利。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也表態,如果沒有蘇聯參與,南極版圖的任何解決方案都不具效力。
1959年12月1日,12個在南極從事過實質性科考的國家簽署了《南極條約》。條約規定南極非軍事化,凍結法律地位,除禁止提出新的主權要求外,對曾經提出的主權要求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南極條約》是南極條約體系的核心,是南極地區的基本法。”中國海洋大學郭培清教授說,條約規定了各國在南極活動的基本原則。
1983年,南極問題被列入聯大議事日程,許多無力親赴南極的國家都強烈要求改變南極事務被少數國家支配的現狀,但《南極條約》協商國集團堅決反對“徹底開放”,認為南極的科學考察是投入巨大而持久的事業,必須堅持“投入與受益相匹配”的原則。
按照這一準則,科學成為南極權益話語權的依據。而此時,中國人還從未踏上過南極的土地。
潛規則
“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被困的海域按照傳統劃分屬于澳大利亞的勢力范疇,所以救援的訊息、組織由澳大利亞承擔。
根據《南極條約》體系,南極管理模式成了聯合國外管理無人居住地的一種獨特方式。它的管理者是由28個國家組成的“南極條約組織”,重大事務由每年一度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決定,具有明顯的排外性。
1983年9月,中國首次派代表出席南極國際會議,進入表決環節,中國代表團因未到過南極被請出會場,與會代表淚灑當場。
王自磐說:“以前我們投入不多,大的項目做不來,開會的時候就只能聽聽。在南極成果多顯示你的科技力量強,如果你這次貢獻多,將來你話語權就大,你說話算數。”
1984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支南極科學考察隊終于登上了南極洲喬治王島,南極第一次飄揚起五星紅旗。極地專家鄂棟臣回憶,當時所有人都很激動,云層很厚,陽光從云縫照射下來使極地十分耀眼,有人站在船頭大喊:“南極!中國人來了!”
然而,中國人的南極之旅并不順暢,問題很快就來了。1994年出版的《國際環境政治》一書中,澳大利亞學者洛蘭埃利奧特記錄了長城站的建設過程:中國科考隊把鴿子和寵物帶到了南極……
其他國家的科考人員與中國人進行了非正式的協商,告訴中國人做錯了。“這明顯說明一個問題,服從規則應該被視為接受教育的過程。”洛蘭埃利奧特寫道。
南極科考奉行的“潛規則”是,誰首先對一個區域進行考察,誰就擁有在這個區域建站的優先權;相應的國際慣例是,哪國在某地建站,周圍的科研活動就以哪國為主。為了在南極問題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甚至一些小國也千方百計地前往南極建站“插旗”。
冷戰時期,蘇聯在南極大陸四周先后建立了8個常年科考站,各站之間基本等距,均勻分布于南極大陸,如棋子般的布局,用意深遠。
與管理問題伴隨的是,原先赤裸裸的領土要求得不到滿足,軟性控制就大行其道。打著保護南極環境旗幟,通過建立南極特別保護區和南極特別管理區,進而轉化為有效控制,成為新的辦法。在第三十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美國提出的特別管理區面積達到26400平方公里,是此前最大特別管理區面積的近百倍。
截至2013年11月18日,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3個考察站,是目前南極考察站數量最多的國家,智利也有12個考察站。王自磐介紹,正是由于當時中國與智利關系密切,才得以在喬治王島上建立長城站。
喬治王島建有10個科考站,被稱為南極的“地球村”。在這里,智利和阿根廷都是“大哥”一樣的存在,科考站人員物資的運輸需要借助智利的軍用直升機。而根據智利和阿根廷兩國海軍的協議,兩國的艦艇輪月巡視南極半島海域。這種巡邏,對于在南極遇險的科考船只人員來說,無疑可以提供最有力的救援。
在南極各項事務中,澳、英、新、美、智五國一直處于第一梯隊,俄、阿、挪、日、法、比等國為第二梯隊。一些力量較弱的國家,則通過依附南極科考強國,參與南極事務。2009年1月,中國南極首個內陸科考站——昆侖站在冰穹A地區宣告建成,也意味著中國躋身世界南極科學研究的第一梯隊。
此次,“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和“雪龍”號被困的海域按照傳統劃分屬于澳大利亞的勢力范疇,救援的訊息、組織也多由澳大利亞承擔。
大自然的規則
極端殘酷的環境,讓人類從南極探險伊始便樹立了相互救助的傳統。
2013年11月7日,“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任務就是創建中國在南極大陸的第四個科考站——泰山站,以便于中國在南極地區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
當“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遇險時,航行近兩個月的“雪龍”號是離遇險船最近的破冰船。“雪龍”號船長王建忠說:“中國是國際南極大家庭的成員。南極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當別人遇到困難,每個人都有義務、義不容辭地互相幫助。”
2008年,“雪龍”號在距離中山站附近50公里處被困21天,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中山站站長徐霞興親歷了整個救援過程。“當時俄羅斯人為我們補充了部分物資,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他說。
大自然的殘酷背后,人類在南極相互救助已成傳統。2003年12月6日,韓國兩艘橡皮艇在返回世宗王站時遭遇九級大風降雪,一艘橡皮艇失蹤,三名科考隊員下落不明。正在長城站內執行任務的王自磐接到了韓國方面的呼救,親身參與了那次大救援。
得知韓國方面遇險之后,時任長城站站長當即拍板“趕緊組織力量,全力搜尋”。王自磐帶領6人小組,配上一輛雪地摩托從站區出發,沿東面海岸向南搜索。阿根廷海軍南極巡航船Castillo在得知韓國小艇出事之后,也立即趕到出事海域,在麥克斯威爾海灣北部海域展開搜救行動。
次日,“世宗1號艇”在搜救過程中再度遇險,5人翻船落入冰海,韓國站陷入絕境,王自磐說當時都聽得見世宗王站長尹鎬一語帶哭腔。長城站決定出艇救人,但苦于沒有機械師駕船,王自磐呼叫了俄羅斯站站長奧立格,對方立即答應派人協助。
除中國之外,俄羅斯、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國也都傾力相助,韓國8名失蹤科考隊員7人獲救,科考隊員全在奎死亡。事后,韓國政府還贈送銘牌向各國表達感謝。
王自磐說,此前的韓國站站長鄭豪誠熱情好客,多次同時邀請中國長城站站長董利和俄羅斯站站長奧立格做客世宗王站。“站長們親密無間,三個考察站之間時時你來我往,事事互相幫忙。”王自磐說,三國科考人員經常一起釣魚、體育活動。
當時,世宗王站可以播放譯制的《三國演義》,中韓俄三國站長意氣相投結為兄弟,喬治王島“桃園三結義”一度在南極科考圈內傳為佳話。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