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 他讓死神等了八年
無論愛憎,沙龍都已成為中東歷史上無法抹去的姓名。他是以色列人心中的“戰神”、阿拉伯人眼中的“屠夫”。終其一生,以色列國的生存與猶太人的安全一直是指引沙龍前進的“北斗星”。正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沙龍的葬禮上所說:“他的戰略目標從未改變,當那意味著戰爭,他就去戰斗;當那意味著和平,他就去爭取和平?!?/blockquote>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張雨 柴向南
1967年6月,六日戰爭期間,年輕的將軍沙龍陪同國防部長摩西·達揚乘 船巡查蘇伊士運河。沙龍在此前的西奈半島戰斗中負傷。
2014年1月12日,以色列特拉維夫議會廣場是代表吊唁的鮮花,巴勒斯坦以及黎巴嫩巴勒斯坦難民營響起的則是代表慶祝的鞭炮聲。
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11日,在昏迷長達8年之后,以色列前總理阿里爾·沙龍在即將迎來他86歲生日之時離開人世。
無論愛憎,沙龍都已成為中東歷史上無法抹去的姓名。他是以色列人心中的“戰神”、阿拉伯人眼中的“屠夫”。
作為戰士,他幾乎參加了以色列獨立以來的每一場戰爭;作為政治家,他從政近30年,有5年擔任總理,直到入土,爭議一直伴隨著他。他親手擴張了以色列人在征服土地上的定居計劃,又親手推翻了這一計劃,單方面撤出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定居點。
終其一生,以色列國的生存與猶太人的安全一直是指引沙龍前進的“北斗星”。正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沙龍的葬禮上所說:“他的戰略目標從未改變,當那意味著戰爭,他就去戰斗;當那意味著和平,他就去爭取和平。”
“以色列之王”的誕生
2006年1月4日晚,以色列總理沙龍因突發中風并發腦溢血被緊急送往耶路撒冷哈達薩醫院。
以色列士兵阿維·雅夫獻寶般地向沙龍的秘書遞上自己珍藏的一盒錄音帶,其中記錄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時的無線電通訊內容。這個跟隨沙龍出生入死的士兵堅定地相信,錄音帶的內容能喚起沙龍“對于一生最光輝歲月的記憶”。
1948年5月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20歲的沙龍是亞歷山大羅尼旅的一個排長。一天清晨,以軍司令官摩西·達揚接到報告:兩名以色列士兵被阿拉伯聯軍抓走。達揚連忙召集會議,商量營救辦法。會議開了兩個小時,商量出的辦法只有一條:也去抓幾個阿拉伯聯軍士兵交換。但具體執行卻頗令指揮官們躊躇——阿拉伯人無疑已加強了戒備,如果派去抓人的人再被抓,該如何了結?
擔任指揮所警戒的正是亞歷山大羅尼旅。不耐煩長官們的思前想后,沙龍掉頭出營,招呼了幾名下屬,跳上吉普車,直奔阿拉伯聯軍陣地而去。一小時后,達揚在自己桌上發現了沙龍留的紙條:“摩西,俘虜在地下室”。
沙龍坦然直面關于他擅自行事,拿士兵生命冒險的指責,換來了指揮官達揚的另眼相看。那一天,達揚和沙龍合影留念。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即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