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曾國藩和心腹幕僚趙烈文秘談錄
1867年六月,趙烈文在與曾國藩談話時預言:不出50年,清朝必亡。44年后,清朝果然土崩瓦解,接踵而來的混亂局面,也為趙烈文所言中:“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睆默F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趙烈文大概是第一個準確地做出這種預見的人。
責任編輯:劉小磊
曾國藩
1867年六月,趙烈文在與曾國藩談話時預言:不出50年,清朝必亡。44年后,清朝果然土崩瓦解,接踵而來的混亂局面,也為趙烈文所言中:“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趙烈文大概是第一個準確地做出這種預見的人。
1865年,捻軍在山東擊斃僧格林沁后,清廷大為震動,急調曾國藩督師北討。曾國藩北上時,他的心腹幕僚趙烈文(字惠甫)一直送到江都北邊的邵伯鎮才返回。在這一個多星期里,兩人的關系翻開了新的一頁:經不住趙烈文的請求,曾國藩答應收下這個弟子,并在邵伯鎮寫下一幅四百多字的橫幅,送給這位心愛的門生。
有了師生名分,當同治六年(1867)兩人再次聚首金陵,趙烈文第三次進入曾國藩幕府后,幾乎無日不長談,無話不可言。在曾國藩日記中,也幾乎每天都記下了“至惠甫處一坐”“與惠甫久談”之類文字,有時一天要聚談數次之多,幾乎沒有白天黑夜之分。
他們兩人最重要一次談話發生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晚上。在這次談話中,趙烈文發出了石破天驚的預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趙烈文大概是第一個準確地做出這種預見的人。
“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天黑后,曾國藩到趙烈文處聊天,憂心忡忡地說:“得京中來人所說,云都門(京城)氣象甚惡(形勢不好),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勢必會形成分裂割據的局面)。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指中央政府先垮臺),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趙烈文自稱)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指各?。o主,人自為政(地方割據),殆不出五十年矣。”
聽了趙烈文這番石破天驚的談話,曾國藩立刻眉頭緊鎖,沉思半天才說:“然則當南遷乎?”顯然,他不完全同意趙烈文的觀點,認為清王朝不可能完全被推翻,頂多發生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政權南遷后南北分治、維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對此,趙烈文明確回答說:“恐遂陸沉(指亡國),未必能效晉、宋也。”他認為清政府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后還能茍延殘喘百余年,恐將徹底滅亡。
趙烈文雖然回答得十分堅定,但曾國藩還是不能完全認同他的說法:“本朝君德正(皇上德行純正),或不至此。”趙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受報答)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后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趙烈文的回答,實際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滅亡后,清軍因吳三桂沖冠一怒大開城門而入關,所以“創業太易”“有天下者太巧”;入關后為震懾漢人而大開殺戒,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誅戮太重”。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殘暴性這兩點,決定了它的統治缺乏道德“合法性”。雖然清王朝后來的君王“君德”比較“純正”,但善與惡并不能相互掩蓋和彌補。何況“天道”已經給了清王朝十分豐厚的回報,給他們帶來過文治武功遠超前人的“康乾盛世”,因此這些后來君王們的“德澤”,既不能抵消清王朝開國時的慘無人道,也不能成為后繼者享用不盡的政治老本和天然倚靠,更不足以補償其統治合法性的嚴重匱缺。
趙烈文這么一說,曾國藩才真正意識到了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