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40116)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想起了邵逸夫
回應“‘生意人’邵逸夫的生存之道”
2014年1月9日《南方周末》特稿
邵逸夫先生是我年少時最早知道的香港大亨,因為我曾坐在以他命名的教學樓里苦讀。陪伴我七年時光的山東師大附中和廈門大學,只是逸夫樓全國分布圖上數千計小紅點中的兩個。先生以一己物質上的先富帶動了一眾精神上的后富,其不間斷的積善成德也成了一種典范?;蛟S建筑壽命終有斑駁之時,但先生前應古人,讓杜甫“安得廣廈庇寒士”的理想變為現實;后繼有人,讓借學留名的集體記憶變為捐款興學的成功信仰。先生撐起的是教育的面子,充實的是教育的里子,傳遞的是教育的信心。斯人已逝,但我想自會有后生晚學起而效先生之所為。
廈門?何山?監獄警察
道德飆車,危險!
回應“您還沒資格瞧不起‘門修斯’”
2013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評中評
讀了高山杉先生大作,竊以為措辭不甚妥當,有道德飆車之嫌。高先生舉出了李醒民先生所譯《德國的科學》一書中存在的四十余處錯誤,出現這么多錯誤的確驚人。但高先生由此就說該書“幾乎每句都有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