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學術會議的儀式化

每到年底,可謂放眼皆是學術會議。今日各類學術程式中,學術會議已成為一個重要成分,幾乎沒有學術會議就不是完整“學術”。我真心希望我們不是為開會而開會,而是為學術開會;并能大幅延長評論特別是問答的時間,充分實現研討這一開會目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張雨

學術會議不應是為開會而開會,而當是為學術開會,且最好多向青年學者開放

前曾略及學術會議的儀式化,該文發表前適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于是有同事誤以為我是在說那會。這是個誤會。拙文實先已寫就,不過發表稍晚,恰出現在會議之后而已。若一個人自己做著某事,又對此事表示不滿,雖可以托辭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終有些不地道。

在民國早期,倒真曾見類似的現象。時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的章士釗,在自己辦的刊物上撰文批評政府的教育政策,卻并不以其掌握的權力改變這政策,可謂史上奇觀。但那是士與大夫分離之后讀書人向知識人過渡時代的特殊現象,不易重現。近年也曾見退下來的大學校長和副部長談教育弊端。盡管他們和章士釗一樣選擇不在任上解決自己看到的問題,到底還是退而后針砭。學者不能連官員也不如,一邊開會一邊批評會。雖說一人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