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30116)

全球清廉指數排名第4、第5與第7的瑞典、新加坡與挪威,他們的公務員工資分別相當于社會平均工資的96%、85%-88%與99%,均比企業部門要低一些,養廉不靠高薪。所謂“高薪養廉”只是一個傳說,傳說多了,就成了神話。認為有“更高人力資本”的公務員,想發財去企業。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柯祥虎 柴向南

N0.1 我的道歉

《共識網》 2014年1月12日 劉進

(原文摘編)我感到非常對不起卞校長,對不起受到傷害的老師、同學們。這種負疚感,讓我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到上面,或者歸結到運動中的身不由己,我應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

我感謝許多出身平民家庭的同學,你們“文革”前受壓抑,“文革”中受打擊,你們的遭遇和感受,使我對階級斗爭教育的危害有了更多更具體的了解,幫助我打開視野、換位思考,在反思“文革”、觀照自己時,有了更大的勇氣和持久的動力。

在對母校“文革”初期的事件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粗淺的認識:

1.“文革”和歷次運動不同之處是首先發動學生,我們中學生是被利用來開路的。尤其是黨報輿論把革命與暴力等同起來時,大多數人都失去了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以為采取更激進的方式,才能證明自己最革命。

2.卞校長死于校園里的暴力,而少數施暴學生基本上是干部子弟。為什么“文革”初期以干部子弟為首的所謂“紅五類”成了暴力活動的主力軍?因為當時的教育告訴你,你是革命事業的當然接班人,因此,當革命事業出現危機的時候,你要像父輩那樣責無旁貸地站出來捍衛。這種由“血統論”帶來的接班人意識與領袖崇拜造成的盲從意識,必然會引發無法無天的暴力行為。

3.階級斗爭教育強化了血統論和等級觀念,將學生無形地分成三六九等,造成了學生的分化,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最終導致了學生斗學生、學生打老師,無視生命,侵犯人權。

4.八五悲劇是政策和運動高于憲法的悲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任何個人或團體都不得超越,生命才有保障,人民才有安康,國家才有安定。

我認識到,直面歷史、追溯真相、反思“文革”,不是為了制造新的仇恨,而是要喚醒良知,尊重生命,保障法制,促進和解。這樣的社會才會有尊重、寬容、互助和大愛,才能使侵犯人權、踐踏生命的悲劇失去滋生的土壤。

【推薦理由】道歉者劉進,為北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三3班學生,當年領頭在校園內貼出了第一張大字報。2014年1月12日,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北師大女附中當年的一些老師、學生及部分老師的后人聚會。劉進在安放著卞仲耘塑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