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價改終上路,市場化不可逆轉 ——2013年油氣改革回顧
2013年的油氣價格改革已為油氣行業改革破題,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來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經提高到了“決定性”的高度,油氣改革的目的是破除高度集中的壟斷體制,向社會開放,引入市場競爭,這也預示著,未來油氣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將不可逆轉。
直到2013年結束前的五天,最后一個成品油調價的時間窗口還沒有等來。
2013年12月26日是業內預期的成品油調價的時間窗口,但由于油價下調幅度沒有滿足調價規定,預期中的油價下調落空。盡管如此,2013年國內成品油油價還是經過15次調整,其中八次上調、七次下調,調價頻率創下了歷年之最。要知道,2010年、2011年、2012年國內成品油調價次數分別是3次和4次,2012年國內成品油價格則經歷了“四漲四跌”八次調整。
回顧2013年,中國油氣行業注定不平靜。先說霧霾,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啟動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隨后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十條的啟動,霧霾與油品升級的矛盾,迅速成為媒體熱議焦點,“煤改氣”與燃氣發電項目加速上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天然氣緊缺。
再說反腐,年中中石油腐敗案不斷發酵,多年固有的體系瞬間被打破;最后說行業事故,年底當所有人等待新一年在平靜中到來之時,中石化“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發生,其引發的連鎖反應讓各方措手不及。
在進入2013年之時,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8%左右。據中國海關數據,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石油進口第一大國,而美國受益于頁巖氣開發帶來的利好,石油日均凈進口量急劇下降。
這些都在逼迫國內油氣市場做出改革。此前,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
事實上,跡象從年初就開始了。進入2103年,石油市場化改革超出很多人預期——3月份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出臺,6月底天然氣價格改革在全國推進,這些也為年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足了相關準備。
2013年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成品油新定價機制,這是繼2008年成品油價格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按照新的機制,將取消原來的22個工作日內,國際市場油價波動4%(每噸波動300元左右)才能調價的限制,依照國際油價變化,每10個工作日,只要油價變動幅度超過每噸50元,就對油價進行調整。國家發改委還根據國內原油進口結構變化,適當調整了掛靠油種。
對于過去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弊端,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所說的,有兩個明顯缺點:一是周期太長,22個工作日再加上節假日就是一個月,而國際油價每天都在變動;二是現有機制設定國際油價在22個工作日內變動幅度達到4%才做調整,如果達不到4%,成品油價格就保持穩定,這造成國際油價變動不能及時反映到國內成品油價格上來。
這也不難理解,每次油價調整,在新聞媒體上都會看到排隊的司機趕在油價調高前,深夜加油的鏡頭。自今年3月新的調價機制出現后,周期大幅縮短,調價頻率明顯加快,“該降就降,該漲就漲”已變成常態化運行,國內成品油市場總體運行平穩,雖然此次成品油價格新機制改革距離石油市場化改革的最終目標仍有一定距離,但是公眾對油價的敏感性不再像過去那樣強,也為市場傳遞出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相比原油和成品油價格改革,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起步較晚。變化在2013年6月28日來臨。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決定自7月10日起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
根據國家發改委通知精神,此次天然氣價格調整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只調整非居民用氣價格,居民用氣價格不作調整;二是將天然氣分為存量氣、增量氣兩個部分,存量氣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價幅度最高不超過0.4元,其中,化肥用氣最高不超過0.25元。增量氣門站價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價格85%的水平確定。
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在非居民用領域打響標志著,天然氣價格再次向市場化邁進了一步,此后天然氣價格管理環節和形式將發生改變。
過去幾年內,中國天然氣消費量迅速增長,2000年到2012年,天然氣年均產量增長達13.3%,年均消費量增長達17.7%,遠高于世界同期2.9%的平均增長速度。由于中國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并未完全理順,特別是在同等熱值的能源價格中,天然氣價格依然偏低,價格背離價值,嚴重地影響了天然氣行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西氣東輸二線建成通氣以后,依然無法形成天然氣合理消費的市場。從長遠來看,此次天然氣價改,是為了徹底解決天然氣價格長期偏低,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的問題,并最終為實現天然氣價格市場化做準備。
從業內的共識來看,油氣的價改只是破題。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一個月前,國研中心提交了一份“383”改革方案,方案建議,“形成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準入為突破口,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其中包括放開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限制;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市場準入,將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作為獨立礦種,加速勘探開發;以及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獨立,組建油氣管網公司。
盡管上述改革目標只是智囊的諫言,尚未形成官方決議,但在資本市場上,油氣改革概念異軍突起,走勢強勁。而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來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經提高到了“決定性”的高度,油氣改革的目的是破除高度集中的壟斷體制,向社會開放,引入市場競爭,這也預示著,未來油氣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將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