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曲線收關,產能過剩依舊 ——2013年中國化工行業回顧
從持續下跌到觸底反彈,中國化工行業在2013年上演了一次過山車。單從數據上看,可以說中國化工行業已經回暖,然而,產能過剩、環保安全掣肘之下,如何輕裝漂亮前行仍舊橫亙在化工產業面前。
化工
2013年,中國化工行業以一條U型曲線收關。整體而言,可謂緩中趨穩。
從市場表現來看,上半年持續下跌、下半年觸底反彈,但反彈高度有限。據生意社《2013年度大宗商品經濟數據報告》總結,2013年初,受春節前行業備貨需求拉動影響,市場高位盤整。但3月上中旬至7月初,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迷,使得下游石化產品成本支撐乏力,加之國際、國內需求雙重弱勢,化工市場快速下滑。
7月中旬,隨著國際原油逐漸走出底部,下游產品陸續得到成本支撐,配合國內外廠家普遍采取非常規性停車檢修的策略,人為制造市場貨源供需失衡,市場走勢逐漸反彈;10月底,化工市場迎來兩大利空:“金九銀十”傳統旺季的結束、部分產品出口窗口的關閉,市場進入短暫的回調整理期;11月初,隨著氯堿、氟化工、溴化工、芳烴、中間體等權重板塊的復蘇,化工市場進入快速上行通道,直至元旦前才略顯疲態。
從化工產品價格指數來看,2013年全年,多數化工產品的市場表現不佳。水合肼、丁二烯等價格跌幅在50%左右,化肥行業更是哀鴻遍野,尿素、磷銨和鉀肥分別下跌22%、19%和23%。
但亦不乏亮點,液氯、丙烯酸、環氧丙烷、甲醇等化工產品價格全年看漲。液氯上半年還是跌幅第一,下半年卻峰回路轉,下游裝置紛紛開工需求明顯增加。業界預計,受圓通快遞“氟乙酸甲酯事件”影響,各級管理部門加強?;愤\輸物流和倉儲的監管,導致用氯成本明顯增加,2014年液氯市場價格上漲大勢所趨。
2013年,甲醇及其相關產品表現搶眼,受甲醇汽油、甲醇制烯烴等新需求的帶動,因國內天然氣原料價格上漲甚至企業停氣導致部分裝置開工率不足影響,以及進口貨源供應偏緊共同作用下,從6月份開始甲醇價格一路上揚并創下5年來的新高。甲醇期貨被有關資金相中連續離奇漲停上演最后的瘋狂,逼使管理層出面降溫,甲醇市場價格也從歷史高位迅速下降,但年漲幅仍高達25%。在甲醇價格上漲帶動下,其主要下游產品如甲醛、醋酸和二甲醚等也都有不俗表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6.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13%,實現利潤總額2917萬元,同比增長9.9%,行業營收逐步實現增長。其中,基礎化學原料制造、農藥制造和專用化學品制造三個子行業收入增長最快,利潤增速最快的子行業前三分別為農藥制造、合成材料制造和化學纖維制造。
盡管行業暫現回暖,但業內對后市仍十分謹慎,產能過剩仍是當前中國化工產業運行中的突出矛盾。
以氮肥為例,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到2013年中,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已下降至80%,價格距上年高點已下降近30%。上半年全國氮肥行業利潤下降42.4%,利潤率僅為3%,虧損企業數145家,虧損面39%。
然而,產能的增長遠未達到高點,大量項目仍在投資建設。據統計,2013年,全國還有19個新建尿素項目即將投產,合計尿素產能1016萬噸。2014、2015兩年內預計還有25個尿素項目建成投產,合計產能1674萬噸。
這只是化工產能過剩的冰山一角,數據顯示,僅2013年上半年,化工行業虧損企業有4529家,同比增加1.7%,虧損面為16.1%.燒堿裝置平均利用率約為75%;純堿裝置平均利用率接近85%;而聚氯乙烯只有60%;甲醇更低,不足60%。附加值偏低的基礎化工及肥料產業的營收在化工產業結構中的占比反而由35%左右提高到38%,同質化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產業結構極不合理。
化解產能過剩成為2013年化工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年4月召開的2013年化工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工信部官員稱,該部一直重視產能過剩問題,也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但地方政府和企業執行不到位,今明兩年化工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規劃和工作方案將出臺。
2013年,由中國石化聯合會編制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專題調研報告》已陸續將煉油、氮肥、磷銨、氯堿、純堿、電石、甲醇、氟硅8個子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上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國務院國資委等相關部門。
業界認為,冀望于國家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幫企業脫困已不現實。在國內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的形勢下,中央也沒有把經濟增長的重點放在投資拉動上,而是放在了加快消費發展的拉動上,形成了加快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倒逼機制。
市場需求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純堿、燒堿等大宗化工產品市場容量變得穩定,擴張難度加大,而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等量小質高的產品正成為市場需求增長的主力。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將引領市場需求的主要方向。
只是,化工產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尚需時日,行業經濟增長仍面臨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環保政策趨嚴或將利于化解化工行業過剩產能。2013年初,國家發布《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石化、化工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18%和17%,比此前的目標高出2個百分點以上,對全行業的低碳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部分化工子行業在2013年迎來最嚴厲的環保核查,以草甘膦生產企業為例,5月24日,環保部正式啟動針對草甘膦生產企業的環保核查,核查歷時三年,將全面調查所有草甘膦(雙甘膦)生產企業的污染物總量控制、達標排放、廢氣回收和治理設施等情況,規模小、生產中低端產品、沒有足夠研發能力以至給環境造成危害的企業面臨淘汰。
而在目前“化工圍城”的大背景下,新建化工項目落地和既有化工項目的正常生產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2013年對整個化工、石化產業而言,亦不平靜。2013年四五月間,中石油在四川、云南兩地規劃的煉油和石化項目再次因PX這個敏感詞而引發民眾對這些項目安全環保性的擔憂,并在當地出現反對上項目的群體事件。而青島“11.22”爆燃事故的發生,更引發全民對石化、化工產業安全性的擔憂。
從國際范圍來看,2013年亦暴露出中國化工企業在定價權方面的弱勢依舊??v觀全年,不管是“甲醇-醋酸“產業鏈在年末的崛起,還是PX、OX、純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依賴進口的有機原料的強勢,很大程度上都是跟隨國際市場的走勢。在東亞、東南亞國家的企業競爭下,即便是中石化這樣在國內居于絕對優勢地位的企業也沒有掌握住國內市場的定價權。
整體來看,業界認為,當前,雖然石化產業發展仍面臨外需增長乏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但在宏觀調控更趨穩健成熟、國內需求繼續穩定增長、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預計明年石化產業將在平穩運行基礎上,或呈更加積極復蘇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