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次官員“親民”行為樣本分析“親民秀越來越多,總歸是進步”
過去官員“親民”行為主要針對極端底層的人,比如下基層慰問困難群眾等,現在則比較務實地針對中等收入的人、針對城市人口。從統計數據看,三種常規“親民秀”方式——清掃城市街道、向群眾宣傳政策和乘坐親民交通工具出行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3年4月17日中午,長沙,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左)坦然面對媒體的鏡頭吃雞肉,他希望以這個舉動來打消許多人因禽流感而產生的對吃雞肉的恐懼。
中國官員向來“謹言慎行、正襟危坐、不隨便表態”的刻板形象正在改觀。
過去官員“親民”行為主要針對極端底層的人,比如下基層慰問困難群眾等,現在則比較務實地針對中等收入的人、針對城市人口。
從統計數據看,三種常規“親民秀”方式——清掃城市街道、向群眾宣傳政策和乘坐親民交通工具出行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劉海龍說,作秀是因為官員對民意很在意。
2014年1月18日,一位網友乘坐公交車時,發現坐在旁邊的男子貌似安徽阜陽市委書記于勇。隨后,該網友將此事連同照片發到了網上。1月21日,人民網刊發報道時,確認乘公交男子就是阜陽市委書記本人。
這是近期頻繁出現的官員親民行為的最新案例。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各級黨政官員開始對外呈現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風尚:乘坐地鐵、為民讓路、上街執勤等“非常規”動作不斷涌現;當街賣瓜果、上電視做飯、單膝跪地勸說流浪漢等“離奇情節”也屢屢上演。
許多評論將這些行為稱為“親民秀”,一些苛刻的網友甚至說官員們在“作秀”。很顯然,普通百姓并沒有對官員“親民秀”做好心理準備,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網絡上既有正面贊揚,也不乏質疑批評。
無論怎樣,中國官員向來“謹言慎行、正襟危坐、不隨便表態”的刻板形象正在改觀。南方周末記者對比十七大之后的五年時間,以及十八大召開至今一年多兩個時段,分析公開報道可查的中國省部級(含)以下官員“親民秀”情況,希望借助數據發現中國官員執政理念和心態的變化。
“最理想的是周圍圍滿了群眾”
什么是“親民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的理解是:“明顯不是日常行為,也不是你的本職工作。”
“秀”并非貶義詞,在實行民主選舉的西方國家,政治人物的形象傳播類似于廣告促銷行為,因為每一個選民手中都有一張票,領導人不可能跟每一位選民面對面“推銷自己”,所以必須要借助大眾媒介進行傳播和塑造形象,以贏得更多選民支持。
中西方政治制度與文化傳統都有區別。中國傳統文化在“公”、“私”關系上的主導思維是“崇公抑私”,也即集體高于個人,國家、民族、集體至上的觀念占據主流。在現實生活中,中國領導人多以公共領域角色存在,私人行為往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