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文化清單】假如劇本欺騙了你演員海清看電視
生機勃勃,亂七八糟。林克歡對2013中國戲劇的評價,同樣適用于整個文化行當。一切的預料都在預料之外。陳丹青看到的是擔憂:從業者適應了環境,熟練地繞過種種真實。海清看到的也是擔憂:喂蟲子觀眾能吃飽,喂飼料觀眾能吃飽,喂石子,觀眾怎么還是照樣吃?
責任編輯:袁蕾 李宏宇
編者按
生機勃勃,亂七八糟。林克歡對2013中國戲劇的評價,同樣適用于整個文化行當。
一切的預料都在預料之外。誰能想到,經濟大勢之外,2013年的“八項規定”,會直接影響演出市場的格局,大型電視晚會減少,戲曲、民族唱法演出縮水,整體演出行業縮水20%,但是話劇市場上漲10%。
意外受益者還包括時尚行業。LV這些國外奢侈品大牌在“八項規定”下默不作聲,國產時尚行業趁機抬頭。趁機抬頭的還有禮品盒的審美趣味——此前的禮品包裝按照“土豪”人群的趣味來,結果大部分是紅色和金色。
時尚和電影是中國文化行業里,為數不多直面國外勁敵的。2012年進口大片份額從15部增到35部后,國產片從業人員迅速從哀嚎變成了雞血。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產出了217億票房,當之無愧占住了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位置;其中,國產電影收獲了127億——占到了一半以上,新增的47億票房中,96%是國產片帶來的??粗袊说闹袊适?,已經成為了一種消費習慣。
電影小年帶來的是票房大贏,文學小年里,莫言、諾貝爾的熱浪經過一年時間終于淡去,文學卻在中國的土壤里獲得自信與自足,一年三千部中文長篇小說,不乏好書,但被關注并浮出水面的還只是少數明星級作家。
在非虛構類圖書里,大家的興奮點仍然是“記憶”和“轉型”,一年又一年,關鍵詞沒變,讀者的口味卻越來起精細了,以前販賣點兒野史逸聞,造幾個概念,就能暢銷一陣子,現在的讀者早已不是昨日的吳下阿蒙,昔日書齋里的史學家、社會科學家,現在頻頻出現在各種好書榜里,就是明證。
作品的品質和商品的產出通常不能成為正比,但用消費來對文化大盤進行清算,可能是最清晰、最直接的路徑。
熱鬧的電視,張牙舞爪的都是國外制造,有錢就能拿來的外國選秀模式,在中國收獲了巨額廣告,也順便捧紅了“被翻唱”的原創歌手,2012年的曲婉婷,2013年的宋冬野。音樂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業已經無法按傳統路線繁殖,音樂會、音樂地產、音樂選秀、網絡音樂……市場逼著這個行當找到了變線的方法。
陳丹青看到的是擔憂:從業者適應了環境,熟練地繞過種種真實。
海清看到的也是擔憂:喂蟲子觀眾能吃飽,喂飼料觀眾能吃飽,喂石子,觀眾怎么還是照樣吃?
海清是2013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電視類評委。2013年電視這行讓她感觸最深的是:演員也要做編劇。
“你為什么不要我了”
海清說她不懂電視行業。有人跟她談制作經費:這部劇拍一集要多少錢、成本費是多少,說了老半天,她還是腦子一片白,“對數字完全沒概念”。
但這些數字正影響著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