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文化清單】2013文學觀察這是一個文學碎片化的時代
2013年是中國文學的裂變之年。在文學創作領域,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兩分天下,各自沿著自己的方向發展演變,韓少功、馬原、蘇童、余華、王安憶、閻連科等作家,在2013年捧出了自己的長篇小說作品。
責任編輯:朱又可
2013年是中國文學的裂變之年。在文學創作領域,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兩分天下,各自沿著自己的方向發展演變,韓少功、馬原、蘇童、余華、王安憶、閻連科等作家,在2013年捧出了自己的長篇小說作品。
在發表和出版領域,紙質、實體出版物的市場份額變小,圖書銷售量減少,文學刊物生存陷入困境,讀者進一步流失;網絡以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為載體的市場,讀者份額獨大,逐漸顯露出霸主相來。
“現在就開始回憶”
黃永玉把80萬字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第一部《朱雀城》當成自己90歲的生日禮物。
《朱雀城》是以黃永玉小時候經歷的人和事為原型創作的,描寫了黃永玉在湖南鳳凰的童年生活和故鄉風貌。小說最早發表于十幾年前的《芙蓉》雜志,寫到二十多萬字,黃永玉擱筆。后來經作家李輝不斷督促,黃永玉重新提筆,2009年在《收獲》開始連載,續寫了近五十萬字。
評論家張新穎看了三遍《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一位老人寫童年,是‘明白’寫‘童蒙’,‘懂’寫‘不懂’,二者交織在一起,構成一種奇妙的關系。它展現的世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童年世界,同時還是一個歷經千難萬險的生命回首來路重新看待的世界。”
作家王安憶反對部分作家對《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緩慢”和缺乏故事與可讀性的指責。“現在有些讀者看慣了電影電視劇,喜歡故事,喜歡懸念,自然不會喜歡這樣慢悠悠的作品。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這部作品因為不像虛構,作品寫得很樸素,意境非常好,特別好看,這或許和黃永玉的畫家身份有關。”
《收獲》雜志把《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稱為“自傳體長篇小說”。雜志責任編輯王繼軍說,按照黃永玉的規劃,《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共分為三部,第一部《朱雀城》的內容年代設定在1926年到1937年之間;第二部內容時間設定在“抗戰八年”間;第三部的內容則是1949年后的事情。
“我會爭取活到把自傳寫完。一個老頭,到了90歲,臉上、全身都是青苔時才出這本書,又是喜劇又是悲劇。”目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