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文化清單】記憶與轉型2013年非虛構類圖書觀察

在非虛構類圖書里,大家的興奮點仍然是“記憶”和“轉型”,一年又一年,關鍵詞沒變,讀者的口味卻越來起精細了,以前販賣點兒野史逸聞,造幾個概念,就能暢銷一陣子,現在的讀者早已不是昨日的吳下阿蒙,昔日書齋里的史學家、社會科學家,現在頻頻出現在各種好書榜里,就是明證。

責任編輯:劉小磊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記憶

2013年年終,美國學者傅高義先生的《鄧小平時代》(馮克利譯,三聯書店,2013年1月)頻頻出現在各種好書榜上。英國學者佩里·安德森先生在《倫敦書評》(2012年2月9日)撰文介紹過傅高義的寫作歷程:“他在1979年出版的《日本名列第一》一書中贊揚‘日本處理基本問題的能力比其他任何后工業國家都要更優秀’,這本書令他聲名鵲起。他對日本人說,你們對自己的成就過于謙虛了。日本人理應意識到他們的體制優越性,他們‘毋庸置疑名列第一’,同時美國人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好好清理本國的家務事。泡沫經濟破碎后,該書自然歸入了清倉處理的廉價書。但在當時,傅高義的吹捧讓該書銷量激增。后來,他又轉戰韓國,以同樣的熱情撰寫了《樸正熙時代》(此書系他與其他學者共同編輯——引者注),他說樸正熙是‘20世紀最優秀的4位國家領袖之一’,成功地實現了韓國的現代化。”

與傅高義的宏大敘事相比,我更愿意讀臺灣作家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三聯書店,2013年1月)。這四本書講述了王鼎鈞從抗戰到1970年代、從內地到臺灣的經歷,前兩本主要講述他如何在內地一邊流亡一邊讀書,隨后被卷入內戰;后兩本主要講述他在臺灣文學界如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M繞在字里行間的,不是“免于恐懼的自由”,是“免于自由的恐懼”。王鼎鈞經常夢到自己被追捕,陳丹青先生在《守護與送別》(《南方周末》2013年1月17日)里記下同樣的細節。木心先生病重期間,已經認不出陳丹青,卻不忘說:“你轉告他們,不要抓我……把一個人單獨囚禁,剝奪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1979年,王鼎鈞移民美國,使得這部回憶錄有一些遺憾,缺少了1980年代臺灣轉型的見證。但對王鼎鈞而言卻是一種安慰,經歷了大半生的恐懼,終于可以安靜下來,盡管恐懼的夢魘揮之不去,至少可以隨時從夢魘中醒來。

(南方周末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