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40130)
責任編輯:史哲 陳斌 蔡軍劍
多陪母親會兒
回應“文化原創榜·電視”
2013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文化
看了電視劇《老有所依》,很自然地想起農村老家70歲的母親。弟弟、弟媳在外打工,侄女上高中住校一周回一次,平時就母親一人守家,她患風濕病好幾年了,跟她同齡的老人大多身體不好,不能像以前那樣串門聊天了。
工作不忙時,我就給母親打個電話。她接聽電話動作緩慢,我就耐心等著;聽她嘮叨嘮叨鄰里瑣事,她情緒不好就勸解勸解;周末,我有時回家也不事先告訴她,給母親一個驚喜。母親總嫌我給她買的東西貴了,總“轟”我早點回去別耽誤工作,我不理會。我知道,母親其實恨不得我多陪她會兒。聊天時,我會跟她說說孫子孫女的好消息、國家對農村的新政策,讓她對未來有一個美好的愿景。
天津?張振起?職員
與訪民握手言和
回應“民眾有那么‘刁’嗎”
2013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自由談
贊同本文觀點,基層干部確實沒必要把民眾(包括訪民)當作“刁民”。大家都鄉里鄉親的,“刁民”也可能是自家親戚呢。
在基層,如果沒有腎源,或者拿不出移植費,尿毒癥患者就只能每周進行兩三次血液透析,費用一年8萬元左右。為此,他們想到了上訪。近年來,我以縣合作醫療管理局負責人身份處置類似上訪不下10次。能解決的盡快解決,不能解決的詳盡解釋,往往能與他們握手言和。記得有一次,正值縣“兩會”期間,縣信訪局會議室坐著13位代表,他們不聽解釋只要結果,甚至惡語傷人。但我沒有“以牙還牙”,而是將鄰近的湖北、江西,安徽安慶市各縣及與我們宿松同時列為省直管的廣德縣的新農合腎衰政策進行比較,用詳實的證據說明,在籌資水平相同的情況下,我縣的腎衰報銷政策處于領跑位置。同時將醫保的保障規律及民生政策走向與他們作了推心置腹的交流,會場氣氛就此逐漸緩和,來自北浴鄉的汪姓代表率先表示理解……你看,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但如果我們當時只是打官腔來敷衍,保不準訪民真會“言出必行”地沖擊兩會會場!
安徽宿松?吳垠康?縣政協常委
老房子也可住得舒適
我就讀于卡塞爾大學城市規劃系。在我接受的規劃教育中,歷史沿革是在先前分析中必須被考慮的部分,房屋整修比房屋新建有更多的需求。在國內,拆除老街區的理由十分堂皇:沒有衛浴、管線等公共設施,生活極其不便。而在德國,因為保護古建筑的經驗十分豐富,一個五百多年的老房子也照樣可以擁有全部的現代化功能。修復古建筑必須遵循的,有個“可恢復”原則——每一個修復的建筑,包括每一個加上去的螺絲,都可以拆卸,都有機會讓后代看到這棟建筑最初的樣子。我想,要是住老房子也非常舒適,那么老街區居民就不會被所謂回遷房所吸引,而更樂意住在生他養他的老房子里。
德國黑森?鄭英嘉?大二
跟臺胞比風度
一位臺灣校長告訴我,有大陸同胞恭維他,“你一個臺胞就把我們一家人(的思想)全解放了!”這是玩笑話,但“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臺胞最美風景在語言”也是事實。臺灣官員相對少客套話、多得體話,光憑這點就能俘獲不少民心。我感覺,臺胞說話得體與其所受教育有關。學習傳統文化需要童子功,鄙人這把年紀是望塵莫及了。故我建議中小學適當增加國學比重,讓娃娃們從小知道什么是謙辭、敬辭,懂得“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風度之可貴。我們這一代,很遺憾被剝奪了和自己的歷史文化一起成長的機會。但愿我們的孫輩,能夠以童稚的眼光、童稚的耳朵、童稚的心靈,在歷史文化中成長。不為別的,只為將來兩岸同胞相處更和美。
福州?唐自民?臺盟工作人員
調查一下公務員工資
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社廳廳長吳順江稱公務員待遇太高了;2014年,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商業聯合會副會長林慧呼吁為公務員加薪。針對公務員群體的工資待遇、收入分配等問題,近來媒體討論也很火熱,各地公務員還在網上曬起了工資。
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的工資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并實行工資調查制度,定期進行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隨著“八項規定”的落實、“三公”經費的嚴格管理、津補貼發放的規范,“陽光工資”的目標已經實現。作為公務員,期盼著早日實現工資調查制度,公務員的工資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是漲是降,用調查數據來說話才最有說服力。
重慶?王越忠?中共黨員
刊物攤派當休矣
在基層單位,每到歲末年初,就是廢舊書報的收購旺季。許多新雜志還來不及讀,就已進入小販裝廢書報的背簍里,著實讓人心疼。李長春在新著《文化強國之路》中提到“大報不能光靠發文件來發行”,本人深以為然。那些沒有新意的、價值不大的內部刊物,就任其自生自滅吧。如果總能通過行政手段讓這些雜志“自愿”訂閱,那么雜志又有什么動力來接地氣、轉文風呢?引入市場競爭法則,或可倒逼它們貼近讀者、增強報道的親和力。
我建議,可由單位統一出資訂一整套包括黨報黨刊在內的各種報刊,由圖書館或者宣傳部門管理,建一個閱讀大廳。這樣既方便干部群眾,又節約了經費,何樂而不為?
四川涼山?劉學強?州紀委常委
I want to enoy the fresh air
英語書里有句“I enjoy the free air”,空氣是免費的,但現在十面“霾”伏,誰還敢享受空氣呢?看來今后大家都要為呼吸正常的空氣埋單了!我所在的臨平鎮,早前為了繁榮經濟,發動老百姓養甲魚,我們學校附近就有好些人家都養甲魚??紤]到節省成本,養殖戶就用燒煤的方法給甲魚取暖,我們有時課間都會看到遠處升起一股股黑煙,那深黑色的煙直刺灰蒙蒙的天空,讓人看了都心疼。大人們說原先本地只知道發展經濟,沒想過環境問題。我不明白:為什么要等到出了問題才來補救?訂政策不能一開始就考慮周全嗎?
杭州?沈依楊?運河中學初二
代表向民眾學習
有次我到某縣調研,剛巧縣里開“兩會”。我留意到有這樣一塊歡迎板,“向人民代表學習、致敬!”就問陪同的縣委書記:“為什么要向人民代表學習?”書記不假思索地說:“代表們是選出來的優秀啊,當然應該學習!”我說:“他們是代表百姓的,應該向人民群眾學習呀!”書記咂咂嘴,有點尷尬。
學習固然是相互的,但人民代表來自人民,只有放下身段向民眾討教,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毛澤東早在1941年就說過,“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愿。”這話至今仍未過時,因為民眾許多時候跑到前頭去了,代表建言可不能光做落后分子的尾巴,你起碼得跟上民眾前進的腳步。
南京?王思彤?統計工作者
大爺大媽上課啦
2012年9月,我剛開始交換學習生涯。在里昂第三大學的19世紀法國史的課堂上,我驚訝地發現附近坐著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他很認真地用紙筆記著筆記,并用一個老式錄音機錄下課程內容。初到法國的我還不能適應老師的講課速度,無奈之下就向老爺爺求助,他很爽快地答應把筆記借給我復印,不過最好是等他重聽錄音將筆記補充完整之后。老爺爺說他也是來上學的;上學期自己有門課沒通過,所以這學期要格外努力。
后來,我又在文學課上見到兩位大叔、大媽,我不再感到奇怪。在法國,大學并非青年人的專屬學習場所。任何渴望補充舊學新知的人,都可以選擇一些學習項目走進課堂。多么希望中國的大學更加開放,課堂上再多幾位大爺大媽!
廣州?趙小羽?中山大學大四
走完最后一里路,有尊嚴!
幾年前,母親得了腦瘤,生命垂危。盡管我愿意竭盡全力來減輕她的痛苦、延長她的生命,但最終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后來讀到首都經貿大學程虹教授的譯著《心靈的慰藉》,其序中提及:“我與《心靈的慰藉》的作者特麗·T·威廉斯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似的經歷。因為,在翻譯此書的同時,我也在照顧身患癌癥的老人,并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這個過程持續了五年。所以,翻譯《心靈的慰藉》,也使得我能面對殘酷的現實,成為我本人心靈的慰藉。相比之下,《低吟的荒野》翻譯得進度較快,因為,我是在拼命地譯書,來填補痛失親人的心靈空缺”,不禁心有戚戚:要是我們身邊也有臨終關懷服務,該多好。與朋友分享程教授這段文字以及我自己的不堪之痛,才發現和我有類似經歷的人還真不少。
臨終關懷旨在使垂危者以最小的痛苦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確保生命尊嚴和死亡品質。作為一種社會需求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這一事業在不少國家得到了大力發展,日本的平野國美醫生還提出了“居家臨終”:“因為比起醫生的‘到最后都不放棄病人生命的延命治療’,我更尊重‘病人想在家善終的愿望’”。但在高齡老人和“空巢”、“獨居”、“失能”、“臨終”老人日益增多的我國,尤其是當前常見的421式的家庭人口結構,加上沉重工作壓力導致的分身乏術,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臨終關懷顯得非常必要。希望政府能把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納入老年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之內,讓臨終者能夠安詳、舒適、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里路!
山西呂梁?成錫鋒?副市長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