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疫苗事件,我們該避免什么 乙肝疫苗風波的沖突和反思
國內外學者們公認的事實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疫苗”。即便完全合格的疫苗,也存在造成接種對象死亡或者后遺癥的可能性。這在日本被形象地稱為“惡魔抽簽”。疫苗作為一種特殊藥品,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其整體安全性是高于治療性藥品的。但公眾對疫苗風險認知不足和情緒效應,超出了實際風險很多倍。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官方反應是很正常的,也是很謹慎的。當媒體、公眾對疫苗產生懷疑時,臨時叫停并無不妥。但叫停的官方行為給人一種緊張感。
在調查還在進行時,媒體報道不應使用“致命疫苗”這樣的詞語,但我不認為此次是媒體炒作事件。
“疑似”這個詞應該避免。我們不建議業務部門和媒體在科學概念上大量使用這個詞,因為“疑似”容易造成公眾無端猜疑和恐慌。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宋華琳、趙鵬、彭向東、鐘凱、劉沛誠、魏銘言。
宋華琳南開大學法學院 副教授
趙 鵬 中國政法大學 副教授
彭向東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博士研究生
鐘 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 副研究員
劉沛誠 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品牌經理
魏銘言 新京報醫藥衛生記者
17名嬰兒的離開,并不是因為“惡魔抽簽”。
2014年1月17日,國家衛計委、國家食藥監總局聯合發布消息稱,除1例重癥(已康復出院)外,其余17例嬰兒死亡病例均已明確與接種疫苗無關,甚至連不良反應都談不上。漩渦中的深圳康泰公司也決定恢復該公司重組乙型肝炎疫苗的使用。
兩個多月前,湖南兩名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并死亡,廣東、四川也陸續出現類似病例。隨后,深圳康泰公司生產的全部批次乙肝疫苗被暫停使用。公眾猜疑、恐慌隨之而起,10個省份的乙肝疫苗接種率下降30%,進口疫苗接種率下降15%。
隨著兩部委的蓋棺定論,延宕一月余的乙肝疫苗風波暫告段落。
但國內外學者們公認的事實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疫苗”。即便完全合格的疫苗,也存在造成接種對象死亡或者后遺癥的可能性。這在日本被形象地稱為“惡魔抽簽”。
疫苗作為一種特殊藥品,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其整體安全性是高于治療性藥品的。但公眾對疫苗風險認知不足和情緒效應,超出了實際風險很多倍。學者們也觀察到,從2005年安徽泗縣疫苗事件,到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類似事件波及范圍在擴大,平息糾紛的難度在加大。政府部門面臨的壓力也在增加。
那么,此次疫苗事件中,政府部門是否做錯了?媒體是否在推波助瀾?受害者是否該補償?2014年1月11日,南方周末第二期健言沙龍以“乙肝疫苗風波的沖突和反思”為主題,來自官、產、學、媒的近三十位業內人士各抒己見,本文特選取不同領域的六位人士解讀,以饗讀者。
叫停合適嗎?媒體有錯嗎?
南方周末:2013年12月23日康泰乙肝疫苗被叫停,有人認為叫停晚了,也有專家認為是過度反應,你怎么看?
趙鵬:兩部委叫停是恰當的。雖然當時沒有證據表明死亡是疫苗導致,但接種與死亡時間上的高度關聯,使得對疫苗安全性的懷疑是合理的。加之用于新生兒的疫苗應當具有高度的安全邊際,監管部門是從謹慎預防角度出發的。
鐘凱:官方反應是很正常的,也是很謹慎的。政府在疫苗接種和異常反應監測方面有一整套管理體系,如果按照純科學的標準,我甚至認為根本沒有叫停的必要。但風險管理不僅僅是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