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悼念活動中的醫療救護

吊唁期間,大會堂內共治療398人,大會堂外天安門廣場共治療8431人,巡診6984人,合計15813人。一萬五千多人在吊唁大廳內外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狀,體現出中國民眾對最高領袖去世的悲慟程度和承受不住的精神打擊。

責任編輯:劉小磊

毛澤東追悼大會場景 (本報資料圖)

吊唁期間,大會堂內共治療398人,大會堂外天安門廣場共治療8431人,巡診6984人,合計15813人。一萬五千多人在吊唁大廳內外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狀,體現出中國民眾對最高領袖去世的悲慟程度和承受不住的精神打擊。

衛生保健組的成立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病逝,按照預案,治喪委員會各工作機構很快落實成立。委員會下設秘書組、警衛組、總務組、宣傳報道組、外事組、衛生保健組等等。衛生保健組由劉湘屏(女,56歲,衛生部部長)、黃樹則(61歲,衛生部副部長)擔任正副組長,負責處理吊唁、追悼大會期間領導和群眾的衛生保健事宜,經常參加辦公的有衛生部王桂珍、黃開云、才生嘎、張立和北京市衛生局谷秀波、辛福錄等六人。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33歲的王桂珍,她是名揚上海郊區的赤腳醫生,是電影《春苗》女主角的原型,1975年剛從基層調到部里出任核心組成員,相當于副部級職位,被視為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從職務上看,衛生部女局長黃開云、北京市衛生局醫政組組長辛福錄較為熟悉業務,應該是實際操作的具體協調人。

衛生保健組的當務之急,是9月11日至17日吊唁期間的衛生保健工作,經過緊急處理的毛澤東遺體安放在人民大會堂的北大廳,估計每天有十余萬群眾前來瞻仰遺容。劉湘屏、黃樹則根據以往經驗,決定在北大廳的東大廳內由中南海門診部、北京醫院設立醫療點,重點照顧中央首長和省市領導、重要黨外人士;而首都醫院(即協和醫院,“文革”中被改名)、阜外醫院的醫療點設在北大廳和西大廳內,主要面向一般的吊唁群眾。同時,在人民大會堂外也設立四個醫療點,由北京市友誼醫院、工農兵醫院(即后來的宣武中醫醫院)、宣武醫院、北醫一院負責籌備。每個醫療點需要六名醫務人員,其中內科醫生二名,外科醫生一名,護士三名,并各自配備一輛救護車。

對于參加吊唁大廳衛生保健的醫務人員,衛生部首先要求政治可靠,業務上具有獨立處理疑難急癥病人的經驗,政審由各單位黨委負責,并報衛生保健組批準。因此各單位上報的名單多為黨團員,都是專業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如北京醫院的錢貽簡、許國忠,首都(協和)醫院的方干、華傳東、宗淑杰,阜外醫院的于秀章、胡鎮祥等,還特別配備幾名四十歲上下的護士長。像北京醫院內科資深大夫錢貽簡,曾在中南海門診部工作多年,與中央領導較為相熟,他在醫療點的出現會令不少上歲數的領導同志心中踏實。

為了絕對保證前來吊唁和守靈的領導同志的健康,中央辦公廳和衛生保健組還按慣例安排一些醫療專家機動使用,在單位或家中待命,一旦有事由中央保健部門卜志強負責統一調遣。

張平化是唯一出險的高級干部

9月10日毛澤東遺體放置到人民大會堂后,北大廳就迎來一批批悲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