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書架】我書架上的神明
《史記》是我第一部“根底”書,冥冥中若有神意。我在12歲和13歲之間,非??释麣r間的大部頭書。當時(上世紀80年代中葉)不存在網絡,我似乎懵懵懂懂地以為中學生的生活狀態是永恒的。我沒有足夠的錢買足夠的書,填滿用不完的無聊時間。因此書越難讀,耗費時間越多;對我來說就越好。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仲敬,青年學者,著有《民國紀事本末》,譯有大衛·休謨《英格蘭史》,現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
《史記》是我第一部“根底”書,冥冥中若有神意。我在12歲和13歲之間,非??释麣r間的大部頭書。當時(上世紀80年代中葉)不存在網絡,我似乎懵懵懂懂地以為中學生的生活狀態是永恒的。我沒有足夠的錢買足夠的書,填滿用不完的無聊時間。因此書越難讀,耗費時間越多;對我來說就越好?!妒酚洝繁劝⒓由?middot;克里斯蒂的小說和施瓦辛格的電影好,因為一冊《史記》所消耗的時間,20倍于《尼羅河上的慘案》。
我大概天生就是文學青年本義上的文學青年,遇見精彩的段落就會默記默誦,就像對待《燕歌行》或《長恨歌》一樣,除了節律的快感以外,別無其他目的。我不看表、志之類討厭的流水賬部分,只看本紀、列傳這類有故事、有文采的部分。故事總會有續集,文采則是會上癮的。這條線路引導我讀完了二十四史的大部分,當然也是只讀有故事的部分。我自己不知道也不在乎有什么用處,無非是搜集大偵探波洛全部作品同類的事情。我后來莫名其妙地發現自己能寫古文和古詩,而且比寫英語文章輕松得多(我根本不會寫英文詩)?,F在看來,我大概是古典中國那種熏陶式教育的最后一批意外產品。這種際遇都是時間太多的結果,我估計自己和任何人都不會再有這樣的環境了。
梁遇春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時間已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學時期)。當時我在癖好(而不是需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