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急行軍后的調整鞏固

沒有意外的驚喜,未必是中國金融業的壞事。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十年后,中國召開了十年中的第三次金融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可能標志著中國從大刀闊斧的、急行軍式的金融改革,轉入一個以調整鞏固為主的金融改革新時代

  1月19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繼1997年、2002年后,我國召開的第三次金融工作會議。與上兩次會議相同,本次會議依然保持了高規格,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主持,與會者則囊括中央和地方的金融要員,以及主要金融機構負責人。與上兩次會議相比,這依然是一次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會議。

  有所不同的是,與10年前相比,中國的金融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中國金融發展的外部評價也經歷了天壤之別。

  10年前,正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許多人認為中國在劫難逃。次年11月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封面上,一艘掛著五星紅旗的帆船眼看著就要被卷入漩渦,圖畫的邊上是一行大字:“中國,金融風暴的下一個犧牲品?!庇督洕鷮W人》在西方世界享有很高聲譽,它的看法幾乎代表了西方世界在那一個時期對中國金融的判斷。

  1997年的金融工作會議就是在這樣一個外界對中國金融強烈質疑的背景下召開。1997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中國決定對金融管理體制施以大規模手術。人民銀行成立了九個大區行,并把證券業、保險業監管職能從央行剝離,形成“一行兩會”的新監管體系。同時,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啟了對國有銀行的第一輪注資和不良資產剝離。

  但直到2001年11月,在談到中國的金融體系時,美國金融家喬治·索洛斯語氣依然悲觀:“中國的金融體系問題比日本和韓國的問題更大?!蹦菚r,人們認為,在中國各個行業中,金融業壟斷性最強,最沒有競爭能力。中國加入WTO之后,受沖擊最嚴重的也必然是金融行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又召開了 2002年的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

  “過去5年中取得的金融改革成就甚至超過了改革開放頭十四五年取得的成就?!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這樣評價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后,截止到本次會議召開前,中國金融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中國金融改革的成就的確驚人。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中國概念”的金融股炙手可熱,原本危如累卵的銀行體系經過財務重組后,成為國際資本追捧的寵兒;中國的A股市場在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后,成為全球漲幅最為驚人的新興市場;保險公司在“國十條”的指引下開疆拓土,大幅放開投資領域,使中國人壽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盡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中國金融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中國如何鞏固已經取得了的金融改革成果?中國如何推進金融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配置?中國如何面對快速增長的巨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壓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金融工作會議分外引人注目。1月21日,本報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請他為我們解讀本次會議。

  記者:本次金融工作會議的內容已經披露,從披露的信息看,似乎沒有什么意外之處?

  巴曙松:沒有意外的驚喜未必是中國金融業的壞事。金融業開放到今天,這個會議慢慢變成了一個不同部門溝通政策信息,對未來金融業發展進行規劃、協調和溝通的制度性會議,而不再是過去那樣決定激烈的變革方案的會議。

  過去,我們在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風險上存在重大隱患,因此所有人都寄希望于決策層拿出一個方案把這個問題全面解決,我們在過去的兩次會議中也確實這樣做了,但是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通過改革,金融體系的基本框架已經搭建起來,現在進入了一個我稱為“精細化操作”的年代。

  回顧一下前面幾屆,第一次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刮到門口,到了第二屆,2002年,我們已經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緩過勁來了,已經不是簡單的應付型,而是面對問題去著手解決它。

  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那就是成立匯金公司,動用外匯儲備對國有銀行注資。這是所有人,包括外國人都沒有想到的一個創舉。如果沒有東南亞金融危機擺在面前,坦率地說,我想我們對金融改革的決心還不會那么大??吹街苓厙业你y行一夜之間倒了,這種觸目驚心的事實促使我們能夠下那么大的決心,投入那么多的資源來進行國有銀行改革。

  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家都已經看到,我就不多說了。我認為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告別宏大的制度變革的時代,而轉入精細化操作時代的時候了。這顯然是一個進步,過去的金融創新總是冀望于開會,把所有的問題都堆在一個會上,希望能夠解決它,相比較而言,現在也有這樣的推動,但更多時候表現為市場的探索。政府對市場創新進行引導,然后把它規范化。

  比如股權分置改革,開始有關的決策者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但是在市場的推動下,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最終是在政府的引導下、市場的共同參與下完成了改革。試想,如果要等到金融工作會議開過才拿出方案,這要等到什么時候?

  記者:本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當前及今后要著力抓好六大方面的工作。應該如何理解這六個方面?

  巴曙松:溫總理提到六個方面的工作方向,我想可以概括成三個關鍵詞:調整鞏固、補白、開放。

  首先是“調整鞏固”。在過去5年里,以中國銀行業改革為代表的中國金融改革,它的推進速度非???,甚至可以說“異常迅猛”,不身在其中就很難體會其間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評價是金融改革在過去5年的進展比改革開放頭十四五年在金融方面取得的所有進展都還要來得多。

  舉銀行業的例子來說。過去中國的國有銀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自主權,銀行就是一個準政府機構,經營管理能力落后,壞賬很多,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競爭力。在這樣差的一個基礎上,要在2006年年底前把它打造成一個能夠和國際銀行競爭的銀行體系,不采取異常激烈的推進過程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激烈的推進過程中難免會留下瑕疵,留下一些還不到位的地方,我想這正是下一階段金融改革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調整鞏固。

  第二是“補白”。改革原來瞄準了矛盾尖銳、沖突比較大的部分——主要是占據金融資源80%的國有銀行,國有銀行占據了金融資源的絕大部分,把它穩定下來,整個體系的運轉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因此改革要先從它開始。那個時候,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改革就被暫時擱到一邊,現在我們就要來補這個方面的 “空白”。

  從學術上講這叫“金融資源的均衡化”,要從開始的單極突破向均衡方向發展,通俗的講就是要“補白”,要實現城市和農村都均衡地獲得金融資源,改變農村金融“失血”的狀況。

  另外的一個問題是解決一些結構性矛盾。從資本市場來說,一個均衡的資本市場是股票、債券等多種金融工具的混合體。此前,我們的主要注意力放在股票市場,放在股票市場的注意力又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場,而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應該是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可以無縫地從市場上找到融資渠道。中國目前的確存在流動性泛濫的問題,但是仔細分析起來,是債務性融資流動性泛濫,資本性的融資短缺,短期的融資泛濫,長期的融資短缺。這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結構性問題,第三個關鍵詞是“開放”。開放不可避免,我們需要以一個全球化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中國的金融發展。開放推動了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發展。下一步是要研究如何應對新的競爭形勢。

  記者:您認為這幾個方面的工作中最棘手的是什么?

  巴曙松:我認為棘手的不是某一個具體方面的問題。中國的金融改革進行到現在,已經過了那個分部門解決問題的時代,現在面臨的金融問題絕不可能由某一個金融部門獨立來解決,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依賴各個部門的共同協作。

  比如目前廣泛為各界關注的外匯儲備的問題,就是這樣一個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復雜問題。外匯儲備問題和貿易順差有關,商務部可能會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進一步拉動內需著手,而拉動內需又牽扯到如何降低高儲蓄率的問題,儲蓄率居高不下又和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完備有關。

  記者:巨額外匯儲備會對中國金融改革的下一步產生什么壓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巴曙松:外匯儲備的增加當然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償付能力,但是其帶來的挑戰也日益顯著。大量的外匯儲備可能會挑戰貨幣政策的操作的主動性,增大對沖的難度,也會影響到債券市場的發展,加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貨幣錯配和匯率風險,最終還會加大支付央行票據等對沖工具的財務負擔。因此,在下一步的宏觀政策中,應當把應對外匯儲備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進而促使央行的貨幣政策能夠更為自如地對沖流動性作為宏觀政策操作的主線之一,來進行部署和落實。

  如果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趨勢難以短期內扭轉,改革外匯儲備的投資方式,提高外匯儲備的投資效率,就成為必然的選擇。這包括總結匯金公司的金融重組和投資的經驗,借鑒新加坡和挪威等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經驗,組建專門的用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的國家投資公司,以配合國家的資源戰略、能源戰略、以及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戰略。

  鏈接

  金融改革要抓好六大工作

  在本次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強調,當前中國金融業處在一個重要轉折期,也處在一個重要發展期,金融改革的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著力抓好六大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深化國有銀行改革,加快建設現代銀行制度;二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三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四是全面發揮金融的服務和調控功能,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五是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六是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強化金融企業內部管理,保障金融穩定和安全。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