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
整個春節,因為沒結婚,我像一個囚犯一般被審問,被訓誡,被嘲弄,被暗諷。感覺要是再不給父母添個娃,那些鄉親們就快把我父母給吃了。在農村,無時無刻不在這種攀比中活著。從小,比誰家小孩成績好;長大了,比誰有本事,掙得錢多;結婚比排場,結婚之后比誰生的是兒子;蓋房子,比誰蓋的大,裝修得豪華。
責任編輯:楊繼斌 葉偉民 肖華 何海寧
逼婚背后,是兩代人的價值鴻溝,個人自由和家長制的矛盾,城市和鄉村的差距,而這恐怕一時難以彌合。
(原文首發于2014年2月13日《南方周末》)
整個春節,因為沒結婚,我像一個囚犯一般被審問,被訓誡,被嘲弄,被暗諷。這不僅僅是我跟父母之間的一場戰爭,更濃縮了中國鄉村社會某種特殊的邏輯與現實。
回家之前盡管已經做好了被逼婚的準備,但沒想到暴風雨會來得如此猛烈。父親用出家相逼,母親以淚水勒索,七大姑八大姨輪番上陣,就連從未謀面的路人都不忘現身說法:“我兒子跟你差不多大,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曾經,我是父母的驕傲,是鄉親們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看人家劉俊,多爭氣,哪像你啊。”現在,我仿佛成了父母的一塊心病,甚至恥辱,每當別人問起“你兒子怎么還不結婚”的時候,父母常常羞愧地無言以對。
整個春節,我就像一個犯了滔天罪行的囚犯,無時無刻不在被審問,被訓誡,被嘲弄,被暗諷。原先我以為這只是我跟父母之間的一場戰爭,但后來我漸漸發現,事實遠沒有這么簡單。
你看看人家
母親年前摔了一跤,放心不下,小年夜回的家。這大概是我工作后回家最早的一年,往年不熬到個臘月二十九是斷不會回去的,原因你懂的。
回去之前,特地在電話里給母親打了預防針:“本來說帶你兒媳婦一塊回的,但她春節出國出差。”母親沒多說什么。
到家那天晚上,母親做了一鍋臘味亂燉,其樂融融,一整個晚上,母親都沒有提結婚這茬事,當時心里還一樂:“估計今年春節可以阿彌陀佛了。”
父親在鎮上做點小買賣,年底是最忙的時候,母親的腿還沒痊愈,我決定第二天一早去幫忙打雜,既是想給父母分憂,也是希望讓父母寬慰,不在結婚問題上糾纏不休。沒想到,這是噩夢的開始。
剛到父親的攤位,隔壁王阿姨就老遠地扯著嗓子跟我打招呼:“小劉啊,今年有沒有把女朋友帶回來過年啊,你爸媽頭發都盼白啦。”我滿臉堆笑,回她:“快了快了,王阿姨,到時候吃喜酒肯定少不了你一份。”
“你看看我們家兒子,比你還小一歲,可我孫女已經上二年級啦。”王阿姨當著我父母的面繼續說,“趕緊抓緊,不為你自己,也為你父母考慮考慮。”母親有些尷尬,搭腔道:“他要是有你們家兒子有用倒好了。”這才算封住了王阿姨的嘴。
父親的攤位前人越聚越多,都是十里八村的鄉親,跟父母都很熟。我常年在外,很少有人認識我。每來一個人都會問上一句:“這是你們家公子吧?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