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份“地契”,200年家族土地史

十余張地契,詳細記載了200年間,家族名下的土地從何而來,又如何變遷。從1951年“土地房產所有證”,到1993年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42年間,婆婆家的宅基地從六畝三分二厘五毫(約4219平方米),變成了1274.8平方米,并且失去了土地產權,只是變成了使用權。

責任編輯:楊繼斌 葉偉民 肖華 何海寧

1951年的這張土地房產權證,清晰明確了家族土地的權屬。 (劉薇/圖)

春節翻出來的十余張地契,詳細記載了200年間,家族名下的土地從何而來,又如何變遷。

春節回先生老家過年,婆婆翻出一個煙黃色舊布包裹給我看,原來是家里小心珍藏多年的十余張地契,最早一張是嘉慶十八年的一張“退地文約”,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我如獲至寶,一張張翻開來仔細研究。

契約文書是在中國民間使用長達數千年,既是一種法律文書和私家檔案,也是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社會經濟關系的私法規范。

家里的十余張文書紙張均已泛黃,一些年代久遠的折縫處已經薄如蟬翼,少數一兩張已有破損,所幸紙上字跡依舊清晰可辨。這些年代經久的契約文書,多為家里私有土地的交易文約,可以追溯到先生家自其起七輩以上的族譜脈絡,勾勒出家族里的土地變遷小史。

家族土地的來源

先生的老家在北京郊區順義東部的木林鎮坨頭廟村,全村316戶人家,村域面積2平方公里。據稱村里原有一座古廟,村名由此得來。在家里留下來的貫穿200年歷史的十余張文契的記載中,村莊的名字從未有過變動。

細細翻看這些文契,凡建國前的內容皆基本相似,契約中載有土地交易的價格、土地性質、地界,并特別強調交易自愿,房款“筆下付清”,永無后悔,鮮明地顯示了土地私有的種種權利,和現在中國農村中的土地集體公有截然不同。

事實上,私有土地是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權制度。自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私人正式取得了政府認可的土地所有權。土地私有制的產權,原則上包括自由使用權(出佃或自營)、自由買賣及遺贈之權。

據趙岡等人所著《中國土地制度史》的研究,土地買賣或轉移時,雙方立有契券,以證明產權之轉讓與歸屬,也是自漢以來即有之慣例。

嘉慶十八年即1813 年的一張土地文書。 (劉薇/圖)

這些地契中保存最久的一張,是訂立于嘉慶十八年十月十二日(1813年)的一張退地文約,上書王型因欠下錢糧(即賦稅——記者注)交納不上,煩中人借劉金貴東錢一百二十吊整。當面筆下付清。“使此錢交完錢糧同中人當面公議言明情愿退與錢糧地八畝劉金貴承種納糧不與王姓相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私人之間的土地交易,中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里保留下來的土地交易文契,均有中人說合。有資格從中作保的人,多為村中有頭有臉的士紳族長。在民間私契的訂立和執行中,中人除了履行說合義務,還要承擔日后矛盾調解的責任,“如有舛錯,自有中人一面承管”。

劉金貴后,劉家地產傳至劉自榮、劉玉祥兩輩,也就是先生爺爺的太爺和爺爺,并在這兩輩人手中完成了大量的土地買賣,逐漸積累起家業。

這些土地買賣大多發生在同族或同村村民之間,交易數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