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漂綠榜”年度報告 “慣犯”依舊,“新手”上場
公眾對兩類公司或品牌的“漂綠”行為高敏感、低容忍。一類是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大眾消費品,另一類則是名聲不佳、長期被各類丑聞縈繞的資源壟斷型央企。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公眾對兩類公司或品牌的“漂綠”行為高敏感、低容忍。一類是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大眾消費品,另一類則是名聲不佳、長期被各類丑聞縈繞的資源壟斷型央企。
在2013中國漂綠榜上,出現了兩家“另類”企業威立雅和亞都空氣凈化器,即原本的環境問題解決者變身問題制造者。這是此前四年榜單中少見的情況。
從“漂綠”到“變綠”
如果你是個如假包換的購物狂人,相信任何問題都能“買”到相應的解決方案,那么你需要清楚自己的權利——每一次購買,都是針對特定產品的“投票”。如果你已經對購買沖動有了較強免疫力,又不愿輕易為可疑的綠色標榜埋單,并知曉“漂綠”的存在,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自己的力量。
2014年1月,奢侈品牌Burberry位于北京及墨西哥的門店,遭到消費者的祛毒請愿。一些信奉“貴的就是好的”父母,發現自己花費不菲為孩子購買的Burberry童裝,被檢出殘留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包括阿迪達斯(adidas)、迪士尼(Disney)和Primark在內的12家品牌的童裝也未能幸免。事發后兩周,Burberry公開發表了附帶時間表的祛毒承諾,并宣布在2014年6月前公開全球生產供應鏈的排污信息。
在“綠”被濫用、“漂”成風潮的情況下(詳見南方周末2013年1月31日報道《2012中國漂綠榜年度報告》),區分真正的環保行為和虛偽的漂綠行為并不容易。但在大眾消費品領域,由環保組織調查、媒體披露、公眾施壓的“聯合行動”促成的改變,已有眾多成功先例。
當蘋果公司計劃將其全球供應鏈環境監管員的職位從9席擴編為一個更龐大的團隊時,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還清楚記得四年前的情景。
2010年,這個在2009年就測量和報告其場所設施和產品的總碳排放量、并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供應商行為準則的&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